朱江
1986年我考入蘇州大學檔案專業學習。蘇大檔案專業是1983年開始招生的。1978年,中國最早的、也曾是唯一的培養檔案專業人才的機構——中國人民大學檔案系恢復招生。隨著檔案事業的恢復整頓,檔案人才缺口很大,因此一些高校陸續興辦檔案專業,蘇大就是其中之一。
當時蘇大檔案專業的教師大多是本校畢業留校的。他們的特點首先是年輕,因此思維很敏銳,眼界開闊;其次是來自不同的學科,很多原先是學理工科的,因此他們能夠突破原有的專業思維束縛,不僅僅將檔案專業視為文史類。他們熱情、投入,經常與學生交流,鼓勵我們搞科研,寫論文。我就是在他們的鼓勵下,大學三年級時在《檔案與建設》1989年第3期發表《對檔案雙學位制的思考》。在張照余老師的宿舍里,我第一次見到了美國檔案工作者協會主辦的學術刊物《美國檔案工作者》。張老師借給我一本,他說并不難讀懂,鼓勵我閱讀,建議我翻譯其中的一篇。通過《美國檔案工作者》,我看到了檔案的另一片天地。同時,美國檔案學者T·R·謝倫伯格《現代檔案——原則與技術》也給了我很多啟發。1989年秋,張老師去美國訪學,實現了他的一個人生理想,也觸發了我出國去看看的夢想。
1990年我大學畢業,被分配到南通市檔案館工作,開始從事張謇與大生檔案的整理。張謇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前驅,他以世界眼光,做實在之事,將南通縣建設成為當時眾口稱譽的模范縣。大生企業是中國早期的民族工業,很多的原材料和設備都是從國外進口的,因此留下了很多英文檔案,負責整理的張宗和吩咐我先整理這些檔案。檔案的專業知識、英語知識和工作結合在一塊,是枯燥工作中一件樂事。這讓我沒有輕易把英語丟掉,在科技進修學院報了英語的夜課。
1997年,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國家檔案局局長王剛主持下,國家檔案局派出30名青年檔案工作者到美國馬里蘭大學進行檔案培訓。這是中國檔案界在改革開放之后,力度最大的一次中外檔案工作交流,而且參與對象是年輕的檔案工作者,尤其是其選拔方式的公開,讓我看到了希望:一個年輕人,一個檔案工作者,經過努力,是有一條途徑去美國見見世面的。于是,我大學畢業后一直堅持著的英語學習從無目的轉為有明確方向,自感效率倍增。
1998年冬,我有幸參加了中國檔案學會第二屆青年學術研討會,會址在北京西山的中央檔案館。王剛在開幕式上熱情洋溢的即興發言我至今記憶猶新。他對青年檔案工作者寄予了高度的關注,回顧了首批青年檔案工作者赴美培訓的情況,并宣布次年繼續派員赴美培訓。當時我心中起了陣陣漣漪。

經過江蘇省檔案局和國家檔案局的選拔,在南通市檔案局局長錢志平的力主下,我于2004年由國家檔案局派往美國密歇根大學參加了為期一個月的檔案工作培訓。雖然時間短,但確實大開眼界,美國的檔案管理體系不同于中國,有許多值得借鑒之處。當時美國關于電子檔案的管理已經很超前,比如在考慮電子郵件的歸檔問題,給我很大震動?;貒笪野l表了多篇論文和游記,記錄了培訓的所感所悟。
不過今日回顧,美國之行最大的收獲,是在學術上為我打開了另一扇窗。在哈佛大學檔案館,我看到了中國早期留美學生的檔案;哈佛東亞圖書館里有大量“文革”小報;福特總統圖書館藏有大量的福特訪華檔案,包括鄧小平的很多照片。這給了我很多的啟迪,檔案也可以是跨國界的。我業余時間研究文史,特別對張謇和麥文果(一位美國女傳教士,在日軍占領南通初期,設立難民營拯救了成千上萬的百姓)感興趣。在收集相關資料的時候總會聯想:在境外有沒有他們的檔案?如果有,肯定能大大地推動研究。
經過尋覓,我發現美國耶魯大學有涉及張謇和麥文果的檔案。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特藏室為中國人知曉,源于其收藏的大量涉及南京大屠殺的檔案。我在其網站上發現,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特藏室保存了曾經在南通生活過的美國人高誠身(Garrett Frank)和浦爾琪(Burch)的檔案,以及發表大量關于南通情況文章的美國雜志《世界召喚》(World Call)。斯特林紀念圖書館手稿與檔案部則保存了麥文果捐贈的她和她丈夫的檔案。
在歷史學家章開沅先生的幫助下,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的史茉莉(Martha Smalley)女士,很快就給我和我女兒發來了邀請函。在辦理護照和簽證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中國的對外開放力度在加大,普通百姓走出國門越來越便捷。辦理護照只需要身份證即可,而且是在機器上自助登記,取護照也是自助。我們獲得的美國簽證是十年期限的,同時感到美國因私簽證通過率非常高,比2004年辦簽證便捷許多。這背后是中國的發展和崛起,也是普通中國人逐漸富裕起來,有足夠能力支付出國的費用。

2015年我倆耶魯大學之行收獲豐碩,不僅僅是獲得許多珍貴檔案,使得準備中的專著《西方人眼中的張謇》的內容得以充實,也為專著《麥文果》的再版提供了條件。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檔案工作者,能夠從容地根據自己的喜好,到另外一個國度去查閱自己感興趣的檔案,為研究打下基礎。這是改革與發展,開放與融合的結果,也是我作為一個中國公民獲益之處。耶魯之行得到了南通本地媒體的關注,也得到了全國性媒體的矚目?!而P凰網》專門來南通拍攝了《薪火城緣》,2015年9月4日的《CHINA DAILY》(《中國日報》)發表了《Father and daughter uncover photos of unsung war heroine》。
有了赴耶魯大學查檔的經驗,2017年我去日本自費查閱檔案,算是駕輕就熟。相對于去美國,到日本更加便捷。我先后到日本的國立圖書館、國立公文書館和外務省檔案館,尋得了有關張謇和麥文果的一批檔案?,F在的我,已經開始謀劃去英國,以及再次去美國自費查檔的計劃。
我相信只要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不變,我的境外查檔也不會止步。檔案是人類的共同記憶,逐步地找尋散布在世界各處的有關張謇與麥文果的檔案,把這一件件檔案像珍珠一樣串起來,把歷史的真相揭示出來,這是社會賦予我這個檔案工作者的使命,也是我回饋社會的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