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春玲 曲奕威 姜玉忠
花生是我國居民食用植物油和植物蛋白的重要來源。河南省是全國花生生產第一大省,花生種植面積、產量分別占全國的1/4和1/3。在全省大田作物中,花生種植面積僅次于小麥、玉米居第三位。近年來,河南省大力推進優質花生布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促進花生產業轉型升級,對于保障國家食用油料供給安全,促進鄉村振興和農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發展成效
(一)生產能力不斷提升
據全省農業部門調度數據顯示,2018年,河南省花生種植面積146.67萬hm2,總產量640萬t,比2016年分別增長30%和25.7%。三年來,全省花生品種結構逐步調優,良種覆蓋率由80%提升到95%,其中高油花生面積占50%左右,并在優勢區域開展高油酸花生良種繁育與規模化示范,市場前景好的高油酸花生快速發展。2018年,全省高油酸花生示范推廣面積2.67萬hm2,總產量13萬t,為滿足國內市場供給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區域布局進一步優化
自2016年以來,河南省在17個省轄市和7個直管縣所涵蓋的72個縣(市、區)進一步開展優化布局,形成了沿黃及黃河故道大果花生區(占總面積的40%)和豫南、豫西、豫西南優質小果花生區(占總面積的60%)兩大優勢區。優勢區域內夏花生占80%,糧油復種制度成效明顯,形成了“以油促糧,糧油雙增”的種植制度。在大田作物中,花生比較效益較高,平均每667m2收益是棉花的2倍、玉米的3倍、大豆的4倍。
(三)規模化程度不斷提高
河南省在花生主產區積極引導優質花生由小農戶分散經營向新型經營主體主導的規模化經營發展。據農業部門統計,2018年,全省通過土地流轉、土地托管從事花生規模化經營的新型經營主體有3000多個,≥3.33 hm2規模化經營花生面積10萬hm2,平均個體經營規模面積20 hm2。在規模化示范區,推廣單品種專種、專收、專儲、專用的產加銷一體化經營模式,有效解決了優質產品規模小、成本高、效益低的難題。新型經營主體對優質花生單品種規模化種植的引領帶動作用明顯,訂單化生產、專用化生產正在全面興起。
(四)標準化水平快速提升
河南省在花生優勢區域以技術綠色、產品綠色、環境綠色為目標,選擇產區集中、生產基礎好、種植規模大的正陽縣、祥符區、鄧州市等30個花生生產大縣,建設了萬畝綠色高質高效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圍繞小麥-花生兩熟種植制度,落實農藥化肥雙減行動,推廣病蟲草害綠色防控、節水控膜降耗等一系列規范化、輕簡化、綠色化技術模式,輻射帶動了花生大面積實現綠色高質高效,產品向綠色安全方向發展,“三品一標”比率快速提高。
(五)機械化生產穩步推進
河南省在花生集中產區開展了農機農藝融合示范,先后引進、研發、示范了多種花生生產機械及適宜于機械化的規范化種植模式,推廣機械深耕深松技術、機械化起壟種植技術與機械化收獲技術,全面提升花生產區的現代化生產水平。2018年,全省花生機械化播種率85%、機械化收獲率60%、起壟栽培率50%。綜合機械化水平達68%,比2008年的20%提高了2倍。
(六)產業化建設有了良好開端
河南省花生產品加工企業82個、批發市場33個。近年來,河南省依托正陽國家花生現代化產業園,引進魯花、君樂寶等大型花生企業,一批有市場競爭力的企業正在興起。瑪氏、中糧等國內外企業紛紛與河南省優質花生生產基地開展對接,綠色優質花生生產基地實現了產銷銜接和精深加工。“三產”融合發展勢頭好,優質花生副產品基本實現了飼料化、肥料化、基料化應用,拉長了產業鏈條,提高了產品附加值。
二、發展短板
(一)優質品種規模依然較小
目前,美國、阿根廷、澳大利亞等世界花生主產國正在全面推進花生品種的高油酸化。河南省作為全國花生生產第一大省,高油酸花生尚處于大面積示范階段,遠遠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國內外市場需求。
(二)機械化水平仍然較低
花生生產過程的復雜性造成了農機農藝融合難度大。雖然近年來全省花生機械化水平快速提高,但依然滯后于糧食作物,制約著規模化、標準化程度與質量的效益提升。
(三)產品安全需高度重視
河南省花生產區中低產田占40%,花生大面積長年連作,導致病蟲害較重,土壤養分失衡,農藥化肥施用量增加。加上田間基礎設施落后,抵御災害能力薄弱,不能實現旱澇保收,易受中后期災害性天氣影響,威脅花生食品安全。
(四)產業化水平亟待提升
國際國內大型油脂加工企業長期以來在沿海城市布局。河南省缺乏名牌企業,陽光油脂、星河油脂等企業在國內有一定知名度,但市場占有率不高,花生食品企業也一直未能做大做強。全省花生產業化缺乏整體規劃,產業效益亟待提升。
三、發展對策
當前,我國食用植物油及植物蛋白供需矛盾突出。國內大豆、油菜籽因缺乏競爭力受國際市場嚴重沖擊,而我國花生產業以單產高、比較效益好、榨油食品兼用、“三產”融合好、產業鏈長、附加值提升潛力大等特點在國內大宗油料作物中優勢凸顯。而且,自中美貿易戰以來,我國壓縮大豆進口量也為國內油料市場釋放了較大空間。隨著國際國內市場不斷融合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快速推進,河南省作為全國花生第一大省,且具有區位交通優勢,在國際市場上發展空間巨大。今后河南省花生產業的發展應當與國際市場接軌,發展契合當前及未來市場的優質產品,繼續推進布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進程。
(一)繼續優化布局,調優品種結構
一是加快專用型新品種的培育。食用型花生以高油酸(油酸含量>72%)、高蛋白(蛋白含量>28%)、低脂肪、食味佳、果形粒形美觀為主要育種目標。油用型花生以高油(含油量>55%)、高油酸為主要育種目標,同時兼顧高產、抗逆、適應機械化、降低種子成本(單株生產力高)等綜合性狀,尤其目前要加快口味好食用品種的培育。二是根據自然生產條件與栽培技術水平建立不同品種類型區,以便更好地與不同需求的市場接軌。
(二)繼續提高規模化經營水平
花生從生產到加工的各個環節都面臨著產品混雜和品質下降的風險。要保證花生品質穩定,關鍵在于建立相對穩定的規模化繁種基地和生產基地。一是對優質品種盡快研制普及簡便快捷的品質檢測手段。二是建立優質專用產品規模化生產示范基地。根據油用、食用不同用途開展規模化種植,加強產銷銜接,實現單品種專種、專管、專儲、專用,不斷總結規模化生產基地的組織形式、運作模式,引導全省優質花生向規模化經營發展,逐步在全省建立一大批優質花生生產基地。
(三)繼續提升標準化生產水平
一是產品品質品相標準化,即滿足不同企業對產品內在品質的要求和花生加工規格的要求。優質花生生產基地生產出的花生通過分級、精選,按照不同規格滿足不同企業的需求,在解決產銷問題的同時,也保證了企業穩定的高品質貨源。二是食品安全標準化。優質花生生產基地在食品安全上至少要達到綠色食品標準。通過種子精選加工、輪作深耕等農藝措施,配合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和高效低毒藥物防治,因地制宜實現病蟲草害綠色防控。三是投入品應用標準化。通過規范種植、精量播種、減施化肥、節水栽培、控膜降耗等技術,實現節種、節肥、節水、節料,降低投入成本,實現節本增效。四是構建優質花生產品質量檢測監管長效機制。按照產品標準建立產地準出機制、市場準入機制、產品追溯管理機制。
(四)繼續加快機械化、現代化進程
一是針對花生的耕種管收關鍵生產環節不斷開展技術創新,研發先進適用的核心技術裝備,開展規范化種植模式研究,在規模化種植區開展農機農藝融合示范。二是提升農機化服務組織的服務能力,開展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土地托管等專業化、規模化生產性服務。三是建設基于環境感知的遠程遙感監測、測土精準施肥、智能節水灌溉、病蟲害遠程診斷、自然災害預警及品質快速檢測、電子商務平臺、產品來源追溯等現代信息技術與花生產業的深度融合。
(五)繼續提高產業化發展水平
一是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支持本地發展基礎好、市場前景廣、帶動力強的花生企業,跨區域兼并重組,全力扶持打造2家龍頭企業,全省形成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特色明顯、優勢突出、國內一流的現代優質花生產業集團,鼓勵企業發展精加工油品、食品,培育河南名牌產品。二是擴大食品加工比率。花生加工成食品后可替代性降低,更易形成穩定的消費需求鏈,相較食用油市場早已形成的固定格局,花生食品市場具有較大的品牌培育空間。三是拓展國際市場空間。借助“一帶一路”,充分利用河南省交通區位優勢,引導本土企業在國際市場配置資源、布局產業,開拓國內外市場,擴大國際國內市場占有率。四是加快“三產”融合發展,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支持蛋白粉、白藜蘆醇營養新產品的研發,支持飼料加工企業利用花生餅粕替代進口大豆餅粕,提高花生秸稈、花生殼等副產品飼料化、肥料化、基料化、燃料化應用率,促進農牧結合、種養循環,充分挖掘花生產業的經濟價值。
(六)繼續抓好產業風險防控
一是自然風險防控。對于基礎設施條件薄弱的中低產田要采取防災減災應對措施。要探索“高標準糧田建設項目”,保障糧食兼顧花生,完善配套井、渠、路、林、電等基本建設,實施深耕深松技術、增施有機肥,提升綜合生產能力,增強抗災能力,打造糧油雙增、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二是生產風險防控。倡導分區域與糧食作物輪作倒茬,發揮花生的生物固氮能力,平衡養分,減輕病蟲害,實現農業良性循環。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生產裝備水平,提高種植、管理、收獲效率和質量,指導各地根據天氣情況收獲儲藏,避免黃曲霉毒素的污染。三是市場風險防控。做好市場價格跟蹤分析和市場供求信息發布,鼓勵企業對優質花生進行溢價收購,發揮產銷金融、期貨平臺對花生生產的引導作用。(注:作者任春玲系河南省花生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