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聲產生于意大利17 18,以優美、純凈、舒緩的發聲方式和科學的聲樂技巧來表演和演唱的。五四運動后美聲逐漸在我國發展,極大程度上豐富了我國的聲樂作品,我國年青選手也是紛紛在國際聲樂比賽中勇于參加,并且也多次取得佳績,這也表明了我國在美聲唱法的學習上效果顯著,說明在演唱外國作品已經到達了新的高度。
本文以中外聲樂藝術的融合為研究基點,探討美聲中國化的創新和發展。
【關鍵詞】:創新 中國特色 傳承 民族
如何把美聲唱法的優點發展到極致,與我國聲樂藝術、語言特點等民族特色的東西相結合而形成,去形成屬于我們的唱法形成中國聲樂學派,顯然對于現在的我們這還有大量艱苦工作,需要堅持國家和黨的領導,同時也需要廣大的專業和業余的聲樂愛好者去堅持和努力。
一.演員的綜合素質
在好的美聲作品中,起到好的表演效果的決定性作用與和一個好的演員表現是離不開的,在演唱中華麗的技巧扎實的基本功,出挑的外形。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意大利文中稱美聲唱法為“Bel canto”?!癇ella”美麗的意思,而“canto”則是歌唱的意思,我國在開始引進這種唱法時,把Bel canto翻譯為“美聲唱法”,而翻譯成“美妙的歌唱”似乎更加貼切,當仔細去體會美聲就會發現“美妙的歌唱”不僅僅是聲音的美妙,它還應該包括歌唱的內容及歌唱者的氣質、體態、外表等等。但是許多年輕的歌者在很大程度上把美聲唱法理解為只重視聲音,而忽略了其它方面的學習。
近兩年的韓國聲樂,國際大獎連獲,年紀也十分小,而我們許多新星歌手一般在真正的國際大賽上一般止步于決賽,值得我們反思。
韓國一位最近剛獲國際大獎的男低音者就曾說過他多次在國際大獎上連貫的原因,僅僅是因為上臺之后只去思考歌曲的情感更少的 去思考技術,失誤率也大大減少了。反觀我國的歌手現狀,更多的是有著一副好嗓子去憑借自己的好嗓音而不去琢磨內涵,也因此致使不少學習美聲唱法的人,在學習和實際歌唱中,要么重聲不重字,要么重聲不重情,甚至有的歌手非但不重字和情,就連聲音感覺也是裝腔作勢,不自然,唱起歌來很不感人 。
需要我們在生活中閱讀書籍增加涵養,并且在學歌時注意完整,不僅僅只是單純的一部片段,而是能將整部歌劇演繹和靈活運用。不斷進行自身完善。
二.作品高質量的創新
許多歌劇院現在都在研究和編排中國歌劇,但高質量的卻少之又少,如在北京上演的“中國版”堂吉柯德,穿西洋人服裝,帶金色假發,說著文言文,真是讓人尷尬至極,可喜之處是觀眾反響不錯,可是大多數無非是“湊熱鬧”,過段時間再提起,誰還記得曾經有人編排過文言文版堂吉柯德,無非還是借來的。
也有少數劇院研究所中文自創歌劇,但質量也是不太好。高校也編排那就更不用說了,能拿上臺面的都少,除了模仿外也沒有太多,在各大音樂院校開設的課程大家也是敷衍了事,中音史西音史,缺少實踐調研,形式主義化,多僅僅只是為拿到一紙證書。
前段時間由歌唱家王洪凱領銜主演的《塵埃落定》,是一部以作家阿來的同名長篇小說打造的一步現實主義的民族歌劇,講訴的是藏族土司少爺的傳奇故事,中間有舊社會的和超現實的沖擊,講著一個制度的滅亡。邀請的都是當下時興的優秀歌唱家們,像這種優秀的作品,也是慢慢的在創造。不再是照搬而是具有我們真正中國需要的屬于自己的歌劇。能夠引起共鳴。但是我們的優秀歌劇還是較少的,我們應該從高校到各大歌劇院支持和培養時代的新星,應加強實地體驗,實踐。實踐應該大于課本,親身體驗民族和世界文化,從基層抓起,中小幼兒至音樂院校,歌劇院全民參與創造屬于我們中國的歌劇。創造能引起中國人共鳴的好歌劇。
三.宣傳的創新
我曾看過一張圖片說的你朋友眼中的唱美聲的,業余的人看你和同行看你的一張高校的圖片,但是體現外行完全不懂,只知道盲目叫好使美聲變得具有神秘色彩,我曾在劇院里看到過,許多人大聲說話吃東西,我想原因可能是因為我們沒有真正普及美聲,普及這種文化,大家聽不懂,并且不是自己國家的語言也確實難欣賞的多,不如流行音樂大家有的共鳴。
最近新出的湖南衛視推出的一檔節目《聲入人心》以歌劇,音樂劇來演唱吸引了一大批粉絲也普及了許多知識,使一些本來票都賣不出去的劇場,場場爆滿,也證明了宣傳的重要性。
也許湖南衛視只是為了增加收視率,模仿韓國的電視節目,但是反觀韓國似乎文化輸出做得確實不錯,并且請的歌手都非常不錯,具有的教育性也很高。
我們可以學習多做幾檔類似的節目讓古典音樂也成為大家能懂得音樂,而不是陽春白雪,讓更多人去接觸去學習。
總結
優秀的歌劇作品離不開舞臺,演員,作品,音樂表達只能通過這些去傳情,在創造屬于我國的歌劇,讓歌劇中國化。
1.在歌劇創作中努力反映出群眾的生活,讓人們貼近歌劇,讓歌劇離普通人不再遙遠。
2.重視歌劇人物音樂形象的塑造,使其歌劇人物有鮮明的形象和性格特點。
3.繼承我國傳統民族音樂,借鑒西洋音樂的基礎上,拿來主義,將兩者有機融合使唱腔結合中國化,使獨特的唱腔做到動聽,感人,創作出既具有時代特點又有鮮明的民族特點的歌劇。
4.堅持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雙百方針;中西融合性與華夏民族的時代特征;歌劇風格多樣性特征。
做出屬于中國人民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歌劇。
將美聲唱法的優點不斷的與我國聲樂藝術、語言特點相結合促使形成中國聲樂學派,創造屬于中國化的美聲。
作者簡介:劉紫晶 1997- ?女 湖南長沙人 山東大學威海分校2016級音樂學聲樂專業本科生,研究方向:美聲的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