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琴
【摘要】: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既要具備從事社會某一類職業或某種職業崗位必需的職業技能,又要具備相應的職業道德,而種種職業道德都需要通過加強人文教育去培養。從文化與道德的關系來看:高層次的道德感主要依靠文化的積淀。民族文化,對民族精神的建構有著責無旁貸的社會擔當。文化不僅是社會倫理的構成要素和支撐杠桿,而且也是社會道德的構成和支撐杠桿。故而將中國文化引入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 “德育教育課程”體系亦為必然。銅仁職院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創建了以馬列主義先進文化為指導;以職業文化為核心的“五元一體”高職德育工作模式,取得較好效果。
【關鍵詞】:高職院校 文化 道德 教育
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先進的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又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影響著人的精神和靈魂,滲透于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加強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核心是“人文精神”的培養。人文精神的具體表現就是民族精神、時代精神。
一、 文化、道德及其相關性
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對受教育者進行公德教育、紀律教育、勞動教育、集體意識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已成為世界性潮流。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長河中,形成了優良的文化傳統,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留下了寶貴而豐富的文化遺產,不僅成為凝聚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而且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生活方式和中國發展道路仍然具有深刻的影響力。文化是相對政治、經濟而言的文化,是民族文化。而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是民族發展、進步的精神動力。沒有振奮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華五千年歷史也早已證明:在內憂外患的擠壓歷史中,中華民族發揚救亡圖存、爭取民族獨立的大無畏的民族精神光照千秋。“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以我血薦軒轅”……這些壯麗的詩篇激勵了多少中華兒女精忠報國,奮發圖強,至今讀起來還會令人熱血沸騰、昂揚向上。而在這泱泱中華五千年的文化當中,始終貫穿著道德二字。孔子提出“為政以德”的主張,要求學生做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孟子也提出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明人論”,使人成為“舍身取義”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董仲舒強調教育的目的是“化民成性”,使受教育者“從義而遠利”。《論語·述而》記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即以文學、品行、忠誠和信實教育學生。其中,除文外其他都屬于道德教育,即使是文,也服務于道德教育。千百年來,我們無數優秀的前輩和先人身體力行,發揚德性,垂范于后世,為人們所頌揚。他們忠于國家、一身正氣——蘇武不辱使命;岳飛精忠報國;林則徐虎門銷煙……激勵著代代的中華兒女,為中華之崛起而奮斗。“文化是人類社會基因,人類社會靠文化傳承而延續,人類社會靠文化的創新而發展。因此,對一個民族而言,要高度重視文化的傳承、創新和發展……中華文化講‘德才兼備’……做人要有德,做事要有才,一個是靈魂和根本, 一個是智慧和才能。【1】而高層次的道德感主要依靠文化的積淀。民族文化對民族精神的建構有著責無旁貸的社會擔當。“文化不僅是社會倫理的構成要素和支撐杠桿,而且也是社會道德的構成和支撐杠桿。”【2】文化對道德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道德需要文化的滋養,教育需要文化的烘托。深厚的文化傳統,豐富的人文景觀,博大的人文精神,對陶冶青年學生的道德情操將會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加強人文教育 實現全面發展
民族精神是靈魂,道德情操是基礎,全面發展是目標。學習中國文化,有助于我們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有助于振奮民族精神,培養愛國主義情操,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和創造力;有助于我們辨別良莠,挖掘精華,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黨的“十六大”報告強調指出:“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高校必須成為“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的陣地。然而近年來,由于受傳統思維定勢的影響,過分的重視了知識的培養和技能的培訓,從而忽略了人文精神的關懷。在高職院校中不同程度存在著重專業、輕素質,重教育、輕德育的現象。學生面臨就業的壓力,為迎合市場的需要,關心的不再是個人整體素質的提升,而是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的培養。這種工具理性的價值判斷標準日益滲入部分學生甚至部分教師、校長的深層意識。使得很多學生放棄了情感的升華和心靈的陶冶,導致他們思想境界低下,審美能力弱化,心理脆弱,缺乏遠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缺乏良好的文化素質,缺乏適應各種競爭的自信和創造力。“現在很多學校的大樓多了,教學設備更先進了,而逃課、厭學之風日盛,用人單位也每每發出‘現在大學生素質越來越差’的感嘆。”警示我們用科學知識、專業技能武裝起來的高職學生,如果不用人文素養、職業道德做強勁的支撐,只能是一個危險品,抑或是一臺冷冰冰的機器。
學生正處于青少年時代,是國家的未來。因此,從國家的前途考慮,必須 “培其根”、“固其本”,使之“正”。只有牢固樹立正確的觀念,才能使他們真正成為富有浩然正氣、蓬勃朝氣、昂揚銳氣的社會主義一代新人。“我們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大力發揚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大力增強全民族的自強自尊精神,大力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沒有現代科學,沒有先進技術,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就會落后,就會衰弱,一打就垮,永遠受人宰割!沒有民族傳統,沒有人文文化,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就會異化,就會空虛,不打自垮,甘愿受人奴役!”【1】“高等職業教育產生、發展、壯大的過程,既是科技教育不斷加強的過程,也是人文教育衰微并走向邊緣的過程。高等職業教育在確立之際就失去了人文教育的支持。因此,與其它教育類型比較,當前在高職院校加強人文教育具有更大的必要性和現實意義。……高職院校的辦學性質要求它更需加強人文教育。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既要具備從事社會某一類職業或某種職業崗位必需的職業技術能力,又要具備相應的職業道德……因此,在學校進行職業道德教育便成為一種必須,而種種職業道德都需要通過加強人文教育去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通過豐富的情感和充實的精神生活,從而樹立一種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樹立一種熱愛人生、熱愛祖國、熱愛本職工作的高尚品德。”【4】在終身學習的社會里,對高等職業教育而言,“職業”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2008年5月3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北大師生代表座談會上要求我們:“既努力學習科學知識,又積極陶冶文明素養,既努力增加知識積累,又積極加強品德修養,既努力鍛煉強健體魄,又積極培養良好心理素質,真正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
三、 “五元”一體 ?加強課程體系建設
學校作為培育人才的文化組織,各項工作都與文化相關。“大學即文化,高等學府即文化機構。辦大學就是辦文化氛圍。學校全部的工作就是營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在這個氛圍中去思考、理解、感悟,凈化靈魂,升華人格,完善自己。”【4】傳統教育學派代表赫爾巴特認為一切教育都是圍繞著把學生培養成為“完善”的人來進行,他把道德教育看作是學校最根本的、最首要的任務。如今我們提出“德育為首,全面育人”,“科科是德育教材,處處是德育陣地,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等,都是在強調教育要服從和服務于本階級培養人才的需要,認為只有思想品德合格,教學才算成功。亦認識到只有舍得在德育上投資,智力投資才能發揮功效。德育投資并非“非生產性投資”,而會很快得到“經濟償還”已成共識。
“德育教育課程”教學是我們加強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那么,如何加強“德育教育課程”建設;如何將中國文化引入 “德育教育”課程體系之中,提高我們高職學生的中國文化素養;如何在高職學生中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我們高職學生自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確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就成為時刻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問題。要做好這項工作,領導是關鍵,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高職院校領導必須堅定信念,不折不扣地貫徹執行中央精神,重視高職學生德育培養和政治素質的提高。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不是空話,德育培養意志,美育培養情感,智育培養能力,體育培養體力,要使學生素質得到全面提高,一項也不能弱化。且相互包容、滲透、促進、密不可分。高職院校教師必須具備堅定的政治立場,做好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工作。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師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言傳不如身教,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學記》“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尤其“德育”教師必須切實承擔重任,加強學習、加強修養,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少說教、重實效。主題是弘楊和培育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就必須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放手實踐,引導學生參與實踐,達到知行統一。“把全體學生培養成為愛國的,具有社會公德、文明行為習慣的,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在這基礎上引導他們逐步確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并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思想覺悟,使他們中的優秀分子將來能夠成長為堅定的共產主義者”是我們義不容辭的光榮使命和神圣職責。
為了切實把教育部教高[2006]16號文件中提出的“高等職業院校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這一要求落到實處,我校開設了《大學生文化修養》課程,即是著眼于通過人文知識的教育培養人文精神,從而完善其人格、純潔其心靈、塑造其品德;創建了以馬列主義先進文化為指導,以職業文化為核心,融以孔子思想為代表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以長征精神為代表的紅色文化、以多姿多彩的人文生態為代表的黔東文化所組成的“五元一體”高職德育工作模式。以培養關愛學生、嚴謹篤學、淡泊名利、志存高遠的師德;刻苦鉆研、學而不厭、頑強執著、競爭進取的學德;吃苦耐勞、文明誠信、遵規守紀、團結協作、樂于奉獻的職德,取得較好效果。
【參考文獻】:
【1】楊叔子.談民族文化與創新[j]安徽科技,2007,(10):10,11
【2】田建國.大學文化與道德建設[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2005,7(2):64,61
【3】付萍.淺析高職院校學校文化建設[j]高教探索2003,(4)
【4】劉 剛.論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的現實必要性[j]中國成人教育2007,(10):87,88
作者簡介:羅 琴 女 (1964----) 銅仁職業技術學院 馬列主義思想政治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