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燕 梁常業
隨著時代的穩定和發展,中國共產黨不斷加強和改進自身的建設,在執政與愛國主義教育中貫徹了有關文化建設的內容。文化建設對于當代的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重要的價值導向,并且是最容易被大眾所接受的方式之一。同時文化的多樣性以及獨有的特性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巨大成效也見證了我國文化的發展特點。當下的愛國主義教育需要遵從新時代人們的思想道德和精神,傳輸了中國文化中的積極性。
一、文化交匯的界定
文化自身具有著多樣性的特點,文化交匯主要指的是文化之間相互交融和共存的意識形態。由于地域、環境等多種因素的不同也決定了這些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和豐富性,其民族特性也尤為凸顯。而將其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是多元化時代下發展的最終結果,其核心也是堅持以人為本。
二、愛國教育中文化交匯的作用
(一)指導作用
文化交匯是當下時代發展各個國家積極倡導的一個方面。文化交匯帶來的影響是極具現實意義的,這對于愛國主義教育的精神層面傳達賦予了其更多意義層面上的內容,不僅將愛國主義的理念及其核心思想進行了傳遞,同時也基于當下多元化的文化發展給接受者更多實踐的意義。所以在時代背景下,采用正確的教育方式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核心內容,可以根據當下社會的需求更好的開展和落實愛國主義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現實問題在實踐中實現其指導作用。
(二)增強自我認知能力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體現了社會主義先進的文化精神價值,在愛國主義教育中合理注入不同文化內容,可以培養學生對于政治及經濟等方面的辨識能力,以及自身的歸屬感。通過學習多元化的文化和本土的歷史文化,樹立其正確的價值觀念。只有通過文化交匯才能解決掉傳統愛國主義教育中存在的片面性問題,更易于被大眾所接受。
三、中國共產黨關于文化交匯對愛國主義教育的啟示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十分重視文化建設對我國社會及國家發展的作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就積極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并深化了理論基礎。對西方文化采取了“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正確方針,毛澤東曾指出:“我們決不可拒絕繼承和借鑒古人和外國人,哪怕是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東西,”而是要將外來文化“細細咀嚼”。其主要包含了我國早期對于文化交匯的認知,并且引領了我國政治及文化的發展走向了正確的方向。江澤民在1991年慶祝建黨七十周年大會的講話中明確表述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而其中對于文化的接納與摒棄有了明確的認識,倡導先進文化,并且始終保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流地位,這些觀念都充分體現了黨在注重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同時,依然將具有國家特色的文化教育放在首位。發揮其愛國主義的教育作用和文化的效用,促進了我國文化的整體發展。
而當下文化交匯帶來的沖突與矛盾越來越明顯,其中最受影響的是愛國主義教育,西方很早便意識到文化入侵的巨大作用,通過文化潛移默化影響年輕一代的思想觀念,所以愛國主義教育迫在眉睫。傳統愛國主義教育的政治背景以及信念在現代已經被淡化,愛國主義教育早已被年輕人視作空談。因此在習近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了重要的講話,主要闡述了蘇聯解體是由于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激烈以及虛無主義的思想。其中對于愛國主義教育中文化交匯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需要高度重視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的主導地位,形成時代特色的愛國主義教育已經是當下愛國主義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四、愛國主義教育中融入文化交匯的建議
(一)以愛國主義教育為導向整合多元文化共同發展
文化是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人們的思想,而在文化交匯的過程中,如何正確衡量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位置,保證本土文化在我國愛國主義教育中依舊處于主導地位是當下的重點問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導致了文化交匯越來越頻繁,所以更加需要注重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保證文化霸權的現象不會發生。愛國主義教育是極具中國特色的活動,并且在我國社會主義發展歷程中有著很長的歷史,影響了幾代人的觀念和思想,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始終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將多種文化與中國特色的思想體系融合,保證其一元主導,多元并存的發展理念。
(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核心內容
文化不僅可以促進愛國主義教育的接受度,也可以反作用于弘揚傳統文化,注重現代文化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傳統文化的發展。過去的“世代傳承的具有自身特點的社會歷史因素,如逐代延續的思想道德、風俗習慣、文學藝術、制度規范等?!笔菂R聚了我國各個朝代的文化,這種優勢是獨具中國特色的。當下中國傳統文化與愛國主義教育的融合,可以賦予其濃厚的價值觀念和理想信念,并且傳統文化中本身便富含了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懷,其正確的價值觀念起到了很強的教育意義,社會價值的體現便在于社會理念的傳達,例如“禮、義、信”等。可以看出,愛國主義教育與傳統文化的結合可以保證其自身的延續性,同時也可以推進中國社會主義的穩定發展。
五、總結
愛國主義教育自身便是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而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其教育意義已經被淡化。但是文化的建設和改革依舊是我國發展的重點內容,愛國主義教育中的文化交匯以人文關懷的角度出發,培養當代人的政治和文化意識,始終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理念,更多的是文化的傳承與整合,這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本身存在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蕭新生. 深化愛國主義教育 ?培養跨世紀合格人才[J]. 現代哲學,1996(01):79-82.
【2】馬麗. 論愛國主義教育的時代精神與內涵[J].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7(05):32-34.
【3】鄭永廷. 試論堅持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主導性與前沿性[J]. 教學與研究,2012(02):31-37.
【4】陳文秀. 采取有效措施 ?深化“三個結合”[J]. 濰坊教育學院學報,1998(Z1):10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