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盈余管理一直是企業管理者慣用的管理手段,這種行為短期內對公司具有一定益處,但從長期來看,也會對公司發展有一定的危害。本文通過對各種盈余管理手段的詳細介紹,分別就各種手段對其公司短期和長期財務數據影響進行分析,旨在為廣大會計信息使用者識別盈余管理行為和認清盈余管理的實質影響提供借鑒。
關鍵詞:盈余管理;手段;財務數據;影響
盈余管理是企業管理者在遵循會計準則的前提下,對企業對外報告的盈余信息進行操縱,以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為。盈余管理區別于財務舞弊的最大特點就是其合法性,它是基于會計政策可選擇性以及交易的可操縱性產生的。我國新企業會計準則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取消后進先出存貨計價方法、規定資產減值不得轉會、擴大了合并財務報表合并范圍等,都在一定程度壓縮了盈余管理范圍,但管理者似乎又在不斷挖掘盈余管理新途徑。管理者出于各種動機運用盈余管理達到目的,但這種行為卻對公司長遠利益埋下了隱患,對廣大利益相關者評估企業真實價值、做出重大決策產生了影響,也擾亂了證券市場的秩序。因此識別盈余管理手段和分析其對公司財務數據影響變得十分重要。
一、盈余管理手段
國內外學者對盈余管理手段進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學術界普遍將盈余管理分為兩類,應計盈余管理和真實盈余管理。兩類手段切入點不同,分別從會計政策選擇和實際經營交易人手對公司財務數據進行操縱。
(一)應計盈余管理手段
應計盈余管理也被稱為會計操縱型盈余管理,是指管理當局運用會計政策和方法的選擇對財務報告編制過程的干預。它源于會計準則給予公司一定的政策選擇權力,使得上市公司有機會在會計政策變化中調節盈余。
1.改變固定資產折舊方法
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包含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雙倍余額遞減以及年數總和法。我國會計準則規定當固定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預期實現方式發生重大改變,或者對固定資產更新改造后就可以改變折舊方法。管理者采取改變固定資產折舊方法或是重新估計折舊年限和殘值,可以改變當期折舊額的大小,進而影響當期利潤。
2.改變發出存貨成本計價方法
新會計準則取消后進先出法的發出存貨成本計價方法,現行的方法包括先進先出法、個別計價法、加權平均法以及移動加權平均法四種。由于各種方法計算當期發出存貨成本不同,管理者在必要時可以改變發出存活成本計價方法改變當期營業成本,進而影響利潤。
3.改變資產減值準備計提方法
根據會計準則規定,原則上企業所有資產出現減值時都應該計提資產減值損失。主要涉及的資產包括應收賬款、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長期股權投資、成本模式后續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等。新準則前,管理者多運用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和轉回進行盈余管理,新準則規定資產減值準備一經確認不可轉回,管理者則從其他方面操縱。例如我國應收賬款的壞賬準備計提分為余額百分比法、賬齡分析法、銷售百分比法。企業可以自己選擇壞賬準備的計提方法,這樣管理者完全可以根據所需選擇計提范圍、提取方法、賬齡劃分、提取比例操縱當期利潤。
4.運用公允價值屬性
我國會計準則中為防止計量屬性的變更虛增當期利潤,規定同一資產計量屬性變更時要進行追溯調整,將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間的差額計入留存收益調整以前年度損益。同樣,當其他資產劃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時,公允價值大于賬面價值的差額要計入其他綜合收益。但管理者判斷一項資產未來期間公允價值會持續上升時,將資產劃分為以公允價值模式計量,會不斷增加各期收益。例如投資性房地產成本模式改為以公允價值模式計量就會逐年增加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從而提高盈余。
(二)真實盈余管理手段
真實盈余管理又被叫做交易操縱型盈余管理,是指管理當局變更實際經營決策,使真實交易活動偏離正常營業狀態的行為。真實盈余管理多發生在接近年末,管理當局為粉飾財務報表而操縱正常的經營活動,短時間內能夠改善盈余業績。
1.加速銷售調節利潤
這種手段是指公司未了改善業績而偏離正常經營模式,運用各種方法在當期盡量增大銷售額,提高本期利潤,出現異常銷售行為。例如采取非正常的商業折扣、銷售折扣降低價格,或放寬信用政策,如放寬信用標準、延長收款期間、加大現金折扣等吸引消費者,擴大銷售量,提升本期業績。
2.過量生產調節利潤
公司在生產過程中固定成本具有不變性,因此產量會成為調節利潤的一大手段。管理者經常會選擇擴大產量,這樣單位產品分攤的固定成本會降低,單位產品的總成本也會降低。過多的產品銷售不出去作為資產堆積在賬面上,這樣大量固定成本會隨著銷售的產品轉移到下一會計期間分攤。由此當期的固定成本降低,利潤上升。
3.操縱費用支出調節利潤
除了擴大產量轉移成本外,管理者往往還會通過減少成本支出和縮減三項期間費用來提高利潤。管理者為了追求短期財務數據的美觀,往往會偏離正常費用支出,采用裁減員工,減少員工福利,縮減廣告投放量,減少研發支出等方式縮減費用,調增利潤。
4.利用關聯交易調節利潤
很多上市公司之間在供、產、銷方面密切相關,因此關聯交易是上市公司常用的盈余管理手法。當一家公司經營出現問題而將要發生虧損時,關聯公司就會伸出援助之手。即使這家公司處于市場需求不佳的情況下,也會將產品以較高價格銷售給關聯公司,或者以較低價格購買關聯公司產品,從而緩解當期業績壓力,提升利潤。
5.利用非經常性活動調節利潤
非經常性活動是與正常業務經營無關的特殊交易。利用非經常性活動提高盈余的手段很多,包括資產重組、出售投資、出售資產、股票回購等提高營業外收入或者投資收益,從而增加利潤總額。例如期末進行大規模的資產重組中,根據換出資產為存貨、固定資產、長期股權投資等,分別確認營業收入、營業外收支以及投資收益,這些項目均影響當期損益。
二、盈余管理手段對財務數據影響
(一)應計盈余管理對財務數據影響
應計盈余管理是利用會計政策的選擇操縱利潤,會計政策的變更一般會在報表附注中披露。由于這種方法并不是企業真實創造的利潤,因此在企業正常經營活動不變的情況下,這種盈余管理手段只是起到轉移、分攤、平劃企業各期利潤的作用。
1.改變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影響
改變固定資產折舊方法一般會使各年折舊額發生異常變化。此種手段實質是改變各期費用的分攤,起到平劃利潤的作用。在總折舊額不變的情況下,若本期經營業績不佳,改變折舊方法將本應發生在本期的折舊費轉移到未來承擔,緩解當期壓力;同樣,當本期業績樂觀的情況下,管理者也可能改變折舊方法在本期多計提折舊費用,來緩解未來壓力。
2.改變發出存貨成本計價方法的影響
改變發出存貨成本計價一般會使銷售成本變化異常。此種方法也是一種操縱各期利潤轉移,來緩解某一期業績壓力的盈余管理手段。例如在物價持續上升的情況下,管理者往往選擇先進先出的發出存貨成本計價方法,能夠降低當期銷售成本,提高當期利潤。但降低當期銷售成本同時,較高的存貨成本也會轉移到下期承擔,使下期銷售成本升高,盈余下降。
3.改變資產減值準備計提方法的影響
改變資產減值準備計提方法一般會使各期資產減值損失和資產減值準備變化異常。由于資產減值損失是資產賬面價值高于預期可回收金額的損失,而可回收金額也具有較大估計性,因此資產減值準備計提的多少有一定的選擇性。但從長期來看,資產在最終處置時無論是出售、轉讓還是報廢毀損,因該資產確認的損益總額是不變的。例如資產前期確認的減值準備多,出售時確認的處置資產損益貸方就高:前期確認的減值準備少,出售時確認的處置資產損益貸方就低,各期損益之和只是資產原值與最終出售金額的差額。
4.運用公允價值屬性的影響
這種改變計量屬性的方法會使一項資產在之后隨公允價值變動而確認損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一般會發生大幅度變化。但此種方法從長期來看也是利潤轉移的作用。例如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在本期公允價值增加,會增加當期利潤;但長期來看,當該資產最后處置時,是要對該資產累計公允價值變動進行反向結轉,以相同金額減少處置期間利潤。
(二)真實盈余管理對財務數據影響
真實盈余管理是從真實交易中操縱利潤,因此這種手段并不是利潤的轉移,而是獲取真實利潤。但這種偏離正常業務活動的做法只是短期帶來一定收益,從長期來看,它給公司和利益相關者帶來的損失更大。
1.加速銷售的影響
加速銷售的盈余管理手段是在短時間內迅速擴大了銷售,因此和其他會計期間比較而言,當期的營業收入會在短時間內大幅上升,應收賬款也隨之大幅增加,在低毛利率的情況下最終提高了利潤。但這種手段只是短期內業績上升,從長遠來看,卻加大了應收賬款的壞賬可能性,也嚴重侵害了公司未來發展能力和機會。
2.過量生產的影響
過量生產的盈余管理手段一般會使當期存貨大量增加,銷售收入變化不大的情況下,單位營業成本下降。這種手段片面的追求當期利潤,會造成產品積壓,產品過時,使下一期銷售出現更大問題。而且會造成銷售量大的會計期間利潤下降,反而產量越高的會計期間利潤越高,這樣會使公司出現注重產量而忽略銷售的錯誤想法。
3.操縱費用支出的影響
操縱費用支出通常會使報表上營業成本和三項期間費用異常減少。公司經營期間正常費用支出是為了獲得相應的收益,而管理者往往為了改善短期業績而偏離正常經營交易,故意利用裁減員工,減少員工福利,縮減廣告投放量,減少研發支出等方式縮減費用,這種做法緩解財務壓力的同時,也會削弱公司后期的獲利能力。
4.關聯交易的影響
一般來說關聯交易操縱越頻繁,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款中關聯方所占比例越大。這種手段短期內是可以增加當期利潤,但如果公司過分依賴與關聯方交易產生的利潤來粉飾報表,而忽略自身盈利能力的發展,會使公司喪失獨立性,市場競爭力下降,對后期的業績也會造成不利影響。
5.非經常性活動的影響
由于非經常性活動不屬于企業日常的業務運營,因此管理者短期利潤操縱大多會反映在營業外收支、投資收益、資產處置損益等科目上,使這些科目收入在收入總額中占比很大。非經常性活動與企業日常經營活動關系不大,卻輕而易舉就使公司扭轉虧損局面。但這種手段獲得的利潤并不具有持續性,過分依賴非經營性活動獲得的收益會分散管理者對主營業務活動的精力,影響公司正常經營活動。
三、結論
以上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及其對公司財務數據影響分析可以看出:應計盈余管理手段大多是利用會計政策可選擇性,將各期利潤進行轉移達到平劃利潤的效果,因此這種利潤并不是企業真實創造的:而真實盈余管理大多是利用真實交易的可操縱性,偏離正常交易活動創造額外利潤,但這種短暫的業績改善卻對企業未來長期發展埋下隱患。無論哪一種手段,都是為達到某種目的而進行的短期非常手段,這種盈余并不具有持續性,因此并不能作為評估企業真實價值的依據。所以公司管理者應謹慎運用盈余管理行為,公司其他廣大利益相關者也要通過比較公司財務數據和披露的異常變動辨別出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做出合理決策。
參考文獻:
[1]吳芃.盈余管理視角下中國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3:92-93.
[2]吳克平.關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的實證研究[J].財會月刊,2012,(33):2-6.
[3]周娟,郭汝婷.應計盈余管理與真實盈余管理比較分析[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4,(4):36-37.
[4]安琪.交易操縱型盈余管理手段與約束機制探討[J].時代經貿.2013.(2):21-24.
作者簡介:
魯云雪,遼寧大學商學院,遼寧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