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共享單車、共享雨傘進入人們視線,綠色節約、快捷方便的新型經濟模式——共享經濟發展極為迅速,通過對閑置物品、服務等資源進行共享,帶給我們工作生活極大的便利,產生的經濟價值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來源,文章針對共享經濟出現的原因、遇到的問題和解決辦法進行論述。
關鍵詞:共享經濟;信任機制;閑置資源利用
一、共享經濟的定義
中共十八大提出“綠色、創新、共享、發展”的新型經濟理念。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被進一步拉近,與陌生人的交往也成為平常事,我國的經濟穩步增長,社會供給、產品生產更注重于質量,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于閑置物品的再利用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注重的問題,共享經濟作為一種新生的經濟模式應運而生。《共享經濟如何突破發展的瓶頸》中是這樣定義共享經濟。共享經濟是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持,以網絡平臺為基礎,以信任為紐帶,以所有者生活不被影響為前提,所形成的個人閑置物品或資源使用權共享的開放性交換系統。共享經濟模式使資源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相分離,閑置的資源通過物品或資源所有者的有償共享,產生經濟價值,為所有者帶來收益,同時滿足購買方的需要,提升閑置資源的利用。資源的過剩通過專門的共享平臺宣傳和公關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使群眾的參與度大大提高,滿足共享經濟的運行模式。
二、共享經濟出現的原因
(一)互動式交易平臺的大量出現
基于現代通信和互聯網技術的應用,進行資源共享的交易平臺大量出現。市場交易分為匿名市場交易和非匿名市場交易。匿名市場交易指交易雙方的真實身份對于交易本身并不必要,無須了解交易雙方的真實信息,例如股票市場,而在具有雙向選擇性的非匿名交易市場中,信任機制作為紐帶連接著消費者和供給方,中介平臺使買賣雙方信息的透明度提升,在大數據下可追蹤可記錄的信息數據時刻反映雙方動態,交流更加方便、頻繁、深入,讓雙方利益都在最大限度得到保證,使共享行為有了堅強的信任基礎。
(二)人們綠色消費觀念提升
我們處于21世紀,過度生產、消費透支成為這個時代生產資料消耗的常態,而隨著人們物質條件的不斷提升,人們開始轉變固化的生產消費觀念,轉向踐行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共享者本著逐利心態,自發將自己閑置的物品資源投向交易平臺,希望能得到經濟效益,拓寬收入渠道;由于共享經濟的成本低于在生產的成本,消費者購物方式從“以買為主”轉向“以租為主”,希望通過低價買到商品的使用權,不在乎產品所有的問題,進行低成本交易,兩者交易的去中介化使買賣更加順暢,雙方利益得到最大的滿足,同時盤活存量資源,使商品利用率提高,極大節省了閑置的物質資料貯藏損耗的費用支出。
三、共享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一)相關法律空白,相關政策不完善
近年來,共享經濟的典型代表“滴滴出行”不斷出現安全事故,網約車的安全問題成為人們談論的熱點,而監管條例出臺明顯滯后于問題出現,導致人們對“滴滴出行”產生抵觸,這給網約車市場造成了巨大損失。政府隨即出臺一系列監管條例和制度,設置共享經濟準入門檻,嚴格把控進入市場人員的素質和品格,加強公安機關同與人們生命安全相關的共享經濟模式的聯系,同時加大保護人身安全、財產安全的宣傳,呼吁社會共同監督共享經濟的運行和發展,推動社會協同治理,促進社會安定,人民生活幸福。
(二)共享經濟與傳統經濟之間利益產生矛盾
運用方便快捷的互聯網連接的共享經濟操作方便,產生的成本費用較低,勢必對傳統經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使得從業人員之間存在利益沖突。而解決這一矛盾政府應建立緩沖機制和協調機制,引導雙方遵循創新友好的規制原則,平衡好兩者的利益矛盾,同時創新共享經濟監管,推行合作式生產。舊金山為保護傳統酒店業,規定房屋共享一年內只能累計運行120天,即促進了綠色環保的共享經濟的發展,又促使傳統酒店業足夠的運營時間,保護本土實體酒店業的良好維持,無不體現合作式生產消費。
(三)物品共享呈現公共物品的特性,造成“公地悲劇”
每一個社會公眾都是資源的擁有者,且無權阻止他人使用,因此人們傾向于過度使用,公共產品因所有權難以界定而被競爭性過度使用甚至破壞,如在共享單車上私鎖或將二維碼換掉進行詐騙。面對“公地悲劇”,應盡可能將資源所有權明晰,派專人對資源使用進行監督或管理,政府要配合對公共產品使用監督的工作,出臺相應制度法規或滲入社會監管,如公園管理員、門衛、保安等有監督能力的社會成員在執行自己工作的同時對社會共享資源進行監管,從而維護資源完好。
參考文獻:
[1]鄭聯盛.共享經濟:本質、機制、模式與風險[J].國際經濟評論,2017( 06):45-69+5.
[2]李佳穎.共享經濟的內涵、模式及創新監管的對策[J].經濟體制改革,2017(06):27-31.
作者簡介:
孟晨瑜,河北農業大學,河北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