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慧
2019年為“五四運動”百年之期,引入油畫、變革傳統、融合中西,20世紀前半期的美術實踐至今影響著中國藝術發展的基本格局。但長期處在“ 中國美術史”最后篇章的現代藝術,寥落的幾個名字,實難闡釋那些多重交叉和互動的潮流。歷史是流動的,具有時間性,完善和補罅是必須,但要想越過既定的“高墻”,通過藝術史內在邏輯的論證,不僅需要眼光魄力的構建,更需要深度觀察的研究。

21世紀初,正是當代藝術崛起的時刻,在那個瘋狂前進的時段,幾乎沒有畫廊機構專做早期油畫,遑論個人,而李大鈞從2003年創辦藝術推廣機構開始,就持續堅定地推出中國近現代藝術家。如今他一人就能攬獲大量且重要的藝術資源,并構筑起多方影響,也有這方面的原因。2016年李大鈞創辦了勢象空間,并始終加強和推進現代藝術的梳理和研究工作,2018年更是提出了“中國現代新繪畫”概念,受到了學術和市場的重視。
在意識形態一體化的時代,歷史所達到的偏差程度,不僅失去對藝術家把握的準確性,而且方法的使用也成為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而對佚史的重新發現,描述那些被史書和視覺記載排斥在外的人和故事,是一種全新的史學研究方法。跟“正史”、“佚史”有所區別,李大鈞對藝術家的選擇,既有與官方并存的,也有遭歷史遺忘的,有學派代表,也有江湖獨俠,他不規避吸收西方的營養,又不被主流話語所牽引,在一個視野更高的框架里,觀看藝術的源流發展,升沉因果,并作出對時代的回應。
我想這種有歷史系統依據,卻本著多元并拉開一定距離的觀看和判斷,可能是更加有益的經驗。事實證明,經過多年的不懈推動,很多今天被重新挖掘的大家,都曾通過他舉辦的展覽與觀眾見面,這其中包括:張光宇、吳大羽、沙耆等人。近年來,隨著二級市場早期油畫屢創高價,勢象空間的學術和運營構成了良性的閉環,成為除美術館系統外,現代美術研究最重要的畫廊機構。
“向新而行”即是以李大鈞的勢象空間所收藏的作品為基礎,對中國現代新繪畫做的個案性回顧。展覽雖以個案切入,串聯置入的卻是藝術史的線索,討論的問題也不僅限于個案自身,還包括他們所共建起來的更加復雜而多元的共生軌跡。因此,展覽在藝術家的選擇上也是具有階梯性的,一二三代藝術家傳承有序,既有中國現代藝術的線性的發展,也有非線性的裂變。這些藝術家在勢象空間的梳理下,擦拭重組,可以說恰好彌補了主流的粗線,輻射出更多元的線索,并進一步延展到當代藝術系統。

作為2019開年重展,“向新而行”占據了勢象空間一層以及二層的所有空間,整個空間的布置策劃也極為用心,房頂用黑色鋪陳壓低了空間的挑高,藍色墻體既典雅含蓄又有新意,讓觀者的目光能聚焦在作品之上,十分大氣精致。在參展藝術家方面,主要梳理和呈現了14位不同時期以及媒介領域的藝術家:張光宇、吳大羽;張正宇、沙耆、祝大年、張仃、宗其香、古元、吳冠中、李斛、羅爾純;妥木斯、陳鈞德、趙大鈞,代表性作品60余件,附刻藝術家觀點理念,既有觀念和語言的探索,又有宏觀和微觀的解析。可以說,這次大型群展很好地彰顯了勢象空間旨在正本清源、梳理文脈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