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瀚
由于二手房占據了中國大城市的主要市場供給,買房者往往需要與一個角色打交道,那就是房產經紀人。路過中介店面,大家偶爾會被經紀人的熱情弄得小尷尬,但只要自己需要看房時,尋尋覓覓又都會找到這些西裝革履的經紀人,這就是大多數人對于房產經紀行業的一個初步感知。
1998年7月,隨著中國商品房時代的正式開啟,房產經紀行業也開始萌芽并快速發展,一個又一個房產經紀公司誕生,綠色、紅色、黃色招牌的門店開遍了城市的大街小巷。20多年過去,伴隨著房地產市場的日益成熟,以及產業互聯網的不斷深化,經歷過一輪輪大浪淘沙的房產經紀行業也開始逐漸進入下半場。
2018年下半年,房產經紀行業發生了一件備受關注的事:房產經紀行業的領軍品牌鏈家宣布,將上海市場二手房交易的傭金上調至3%。其中,買方需支付部分由原先的1%上調至2%,賣方需支付的1%比例不做改變。根據鏈家對外口徑,提價的背后在于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其經營重心已經全面聚焦在服務品質提升上。
此舉引起廣泛討論的同時也引發了市場的效仿,經過幾個月觀望后,各家房產經紀機構也都開始了傭金上調動作,2019年1月,太平洋地產、我愛我家集體上調中介費率至3%……此舉基本讓上海這個城市終結了低中介費時代,開始向北京、廣州和成都看齊。中介費上漲對于老百姓來說是真金白銀,很多人都在議論,這么多中介費,值嗎?
不過,這些問題可以暫時按下不表,上海鏈家上調中介費的舉動,對于整個市場來說有著一定的標志性意義,這就是房產經紀行業價格戰時代的終結。靠低價競爭搶客,低素質經紀人大量進入行業,視客戶體驗為無物,這些場景也該告別上海這個中國最發達的城市了。
其實,當我們仔細研究房產經紀行業的時候就會發現,在前房產經紀時代,房產經紀企業依靠門店與經紀人形成對區域信息的把控,各家房產經紀企業以高密度鋪開、人海戰術以及急功近利的心態搶占市場、擴張規模。為了搶占市場份額,不惜以價格戰的形式來吸引客戶,較低的中介費率水平,必然引發房產經紀產業低底薪、低門檻的發展趨勢,使得經紀人群體魚龍混雜,專業性與誠信度長期受到質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房產經紀行業將有可能進入一個惡性循環中。
4月23日,在貝殼新居住大會上,貝殼找房的CEO彭永東對市場有了一個非常明確的判斷,居住服務業將呈現出兩大發展趨勢:一是新居住時代是服務者價值全面崛起的時代;二是新居住時代是數字化價值全面崛起的時代。
對于居住服務業來說,差異化的服務正在成為整個產業最稀缺的資源,房產經紀品牌的競爭已經上升到了服務的層面,誰能給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誰才能獲得消費者的認可和激勵,一個品質競爭的時代已經到來。
其實,中介費用的上漲只是一個表象,背后真相是整個服務水平的全面升級,讓原先房產經紀借助信息不對稱優勢所產生的種種貓膩被規范的流程、先進的科技、專業化的服務所消弭,讓用戶的每一筆錢明明白白花在實處,使在刀刃上,這才是背后真正的玄機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