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江
縱觀A股歷史,醫藥生物行業一直屬于“黃金賽道”,不僅在過去20年時間里貢獻了A股近四分之一的10倍大牛股,而且行業整體的表現也十分搶眼,從2000年至今,申萬醫藥生物指數累計漲幅達到592%,高居所有行業前三。
醫藥是2018年A股市場漲幅最為搶眼的板塊,該行業在2019年又會表現如何?
機構人士認為,板塊業績今年或將呈現前低后高態勢,大部分“白馬股”內生性增長穩定,預測板塊全年凈利增速將略高于去年,建議關注業績具有持續性、產業趨勢明顯、創新性足的細分領域和個股。
去年僅25家上市藥企虧損
2018年醫藥生物行業年報數據顯示,截至4月30日發布年報的292家企業中,除*ST長生外,僅有25家企業出現虧損,虧損最嚴重的前三位分別為ST冠福、千山藥機和人福醫藥,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27.12億元、-24.66億元、-23.58億元。
2018年,共有104家上市醫藥生物企業的凈利潤出現負增長,下滑最厲害的3家藥企為海正藥業、太龍藥業、陽普醫療,分別同比下滑3730.15%、2349.17%和1325.99%。
2018年,凈利潤同比增長最大的3家企業分別為華北制藥、中源協和、圣濟堂,分別同比增長703.03%、471.58%和442.17%。
營收方面,46家企業營收出現下滑,同比下滑最嚴重的前3家企業是國發股份、國新健康、啟迪古漢,分別下滑48.32%、48.11%和45.91%。
營收與凈利潤均出現負增長的有35家企業,如上海萊士、珍寶島、爾康制藥、未名醫藥等。
在292家企業中,共有60家企業的資產負債率超過50%,包括復星醫藥、信邦制藥、國藥股份、華海藥業等。其中資產負債率最高的為千山藥機,2018年負債率高達168.53%,負債總額為42.95億元。負債率最低的是明德生物,負債總額僅為2455萬元,負債率為3.98%。
292家上市藥企中,有33家企業的銷售費用占營收比超過50%,排名前三位的是國農科技、靈康藥業、龍津藥業,分別為73.84%、72.78%、72.21%。而銷售費用數額最多的前五位分別為上海醫藥、復星醫藥、步長制藥、華潤三九及恒瑞醫藥。盡管上海醫藥銷售費用的數額最高,為110.58億元,但其占營收比只有6.95%。而步長制藥的銷售費用為80.36億元,占營收比達到58.81%,是這5家企業中唯一超過50%的企業。
一季報近七成公司業績增長
已披露一季報的296家醫藥生物行業上市公司中,197家實現了業績增長,占比66.55%。24只個股今年一季報實現凈利潤增長一倍以上,分別為新華醫療、國發股份、太極集團、海普瑞、天宇股份、太龍藥業、美諾華、海翔藥業、金域醫學、奧翔藥業、維力醫療、海正藥業、華潤三九、仟源醫藥、國農科技、冠昊生物、興齊眼藥、泰合健康、上海萊士、普利制藥、華仁藥業等。新華醫療、國發股份第一季度凈利潤增長10倍以上,分別達到1863.83%、1165.56%。
此外,吉林敖東、啟迪古漢、馬應龍、智飛生物、樂普醫療、司太立、金花股份、長春高新、沃森生物、藥石科技、普洛藥業、藍帆醫療、特一藥業、萬東醫療、白云山、神策醫療、泰格醫藥、英科醫療等20只個股凈利潤增長在5倍以上。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仍有99家業績下滑。其中,虧損最多的是四環生物,凈利潤下滑458.8%; 其次是覽海投資,下滑297.23%。
從一季報醫藥公司今年來的表現看,除宜華健康、星普醫科、盤龍藥業、福瑞股份、愛朋醫療、千山藥機等10只個股股價下跌,其余286只個股股價全部上漲。296家公司均漲幅達29.8%。其中9只個股股價今年以來已上漲超1倍。
業內人士認為,醫藥生物行業的市盈率正處于遠低于長期均值的歷史底部,是長線布局的良機。值得關注的是,3月初MSCI決定將A股納入因子從5%增加至20%,醫藥生物行業入選的公司最多,今年醫藥生物板塊的投資前景值得期待。此外,伴隨著科創板的加速推進,生物醫藥行業作為科創板著重希望吸引企業上市的六個行業之一,不僅有望提振生物醫藥的估值,還會刺激行業的研發、創新與繁榮,這對目前醫藥生物板塊投資有著正面促進作用。
逆周期行業投資機會更大
醫藥行業一季報業績表現亮麗。業內人士認為業績為王,在當前市場波動加大,行業空間大的逆周期行業醫藥個股投資機會更大,醫藥行業防守屬性凸顯。
興業證券指出,縱觀今年第一季度醫藥板塊各子行業的表現,利潤增速為醫療器械>醫療服務>生物制藥>中成藥>醫藥商業>化學制劑>原料藥,醫療器械當下依然屬于政策避風港類標的,主要龍頭公司在內生外延的雙重發力下表現良好;醫療服務龍頭公司增速提升,CRO龍頭加速成長;生物制藥板塊內部分化明顯,優質公司通過結構調整、規模效應、市場開拓、新品上量、政策受益等促使業績增長加速。建議在合適價位買入并持有長期方向類標的,包括創新藥研發企業與創新藥產業鏈、連鎖藥店、醫療器械龍頭、醫療服務龍頭等。
從估值方面來看,國海證券指出,板塊估值仍在歷史中部偏下位置,但是帶量采購后制藥行業整體的估值中樞已經顯著下移,估值重塑并非醫藥行業行情主邏輯,估值修復實質已過半程,中長期來看,醫藥行業的業績穩增長屬性和創新性才是行業的核心投資邏輯,短期來看,一季報業績空窗期后認為應該從周期和高景氣細分領域等方向去挖掘結構性機會。
東海證券指出,目前醫藥板塊整體估值為32.5倍左右,仍處在相對合理區間,醫藥板塊仍具備較高性價比優勢。短期建議關注以下方面:受益于創新藥產業爆發的CRO/CMO板塊龍頭個股;研發實力雄厚,創新品種逐步走入兌現期的創新藥龍頭;持續受益于消費升級的品牌中藥個股;連鎖醫療服務以及醫療器械等細分領域的優質成長股等。
展望醫藥行業未來發展趨勢,某投資公司一經理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為,目前有三大投資方向值得關注:首先是創新藥,預計未來3年,創新藥獲得的醫保資金比重將從當前的10%提升至40%,這意味著很多優質創新醫藥企業將獲得巨大的發展空間;其次是消費類醫藥行業,伴隨中國消費能力的大幅提升,醫療服務的滲透率也不斷提升,并出現了一大批醫療消費類巨頭,這在全球都是很少見的投資機會;最后是醫療設備,一方面目前一、二級醫院大部分設備都是進口的,未來進口替代的趨勢將十分明確,另一方面一些創新型的醫療器械公司同樣空間廣闊。
(特別提示:以上分析僅供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