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寧 王文艷
摘? ?要:我國是以農業經濟為主的農業生產大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因此,如何提高農業種植技術是需要持續關注的焦點。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農業技術正朝著機械化生產的方向發展。基于此,對農業種植技術和農業機械化生產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措施進行了相關分析,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種植技術;機械化;生產
文章編號: 1005-2690(2019)06-0168-01? ? ? ?中圖分類號: S23;F323.3? ? ? ?文獻標志碼: A
我國不論在農業種植技術還是農業機械化生產方面都比西方國家起步晚,因此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同時也存在很多問題需要探究解決。如何通過農業機械化生產來推進農業種植技術是當下研究的重點之一,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緊密關系。
1? ?農業種植技術和農業機械化共同存在的問題
1.1? ?農業種植有很大局限性
在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農業發展基本采用大農場的種植模式,而我國主要采用小農模式來發展農業,此模式存在農民總體素質不高、機械設備成本過高等問題。在相同農田面積上,需要的農民人數更多,且農民大多沒有進行過專業的機械運行培訓,導致缺乏對農業機械知識的了解,不能正確使用及維護機械,由人為因素造成的機械損傷往往難以修補與恢復,因此機械設備成本較高,對機械化生產的發展具有十分不利的影響。
1.2? ?地域性差別過大
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區的種植差異非常明顯,農作物種植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只有在合適的種植環境下栽種合適的農作物及采取相應的種植技術,才會有最好的收成。在不能進行大面積種植的地區使用機械設備會造成資源浪費,也可能會對當地環境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破壞。
1.3? ?人才儲備缺失
作為傳統農業大國,我國農民在農業發展中還保持著較為保守的種植觀念,不僅限制著其對先進農業種植技術的接受度,還制約著農業種植技術和農業機械化生產的發展。對農業發展而言,政府總是將目光過多地投入在經濟總量上,把教育重心放在工科上,導致大學生對農業技術創新失去興趣,造成農業人才儲備長期處于不足的局面。
2? ?農業種植技術和農業機械化生產問題的解決措施
2.1? ?制定相關農業政策
政府應該就不同地區實際情況的差異,制定相關科學合理的農業扶持政策,引導農民對農業種植技術和農業機械化生產的發展作出實際行動,同時也要根據相關政策合理分配資源,提供資金支持。另外,政府還要定期舉辦以農業種植技術和農業機械化生產為內容的座談會,為農民提供一個學習交流的知識平臺,不僅可以實現農民的增收致富,也可以為科研人員創新農業技術提供參考數據。
2.2? ?根據地區不同落實差異生產
要想做到農業種植技術和農業機械化生產的緊密結合,首先要考慮地區的差異性,因為區域不同需要采用的農業種植技術不同,否則不僅會造成農業生產效率的低下,也會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不同地域需要采用不同的機械設備進行工作,例如,較平坦肥沃的平原需要運行大型機械設備,為農作物的大面積種植提供方便;而山地丘陵等地勢起伏不定的地域就需要引進小型機械設備,做到操作便利且不浪費資源。
2.3? ?完善監督保障措施
隨著政府對農業種植的大力宣傳和扶持,越來越多的農民自愿加入到農產品種植隊伍中,但如果市場效益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不僅會影響政府的信譽,也會給農民帶來不可預估的經濟損失。因此,完善市場監督保障措施顯得尤為重要,政府要及時向農民提供最新的市場信息,將應季農產品及時推向市場。此外,政府也要做好農產品的資源整合,調整產品包裝,加大宣傳力度,為農民帶來更客觀的經濟收入,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
2.4? ?注重人才培育
號召各高校加大對農業相關專業的關注力度,提高在校大學生對農業種植技術、農業機械化生產的創新探索,鼓勵大學生多參與農業生產相關的實踐活動,使其不僅掌握農業的相關知識與技術,更要通過實踐將其與理論相結合,為創新農業技術打好基礎。同時,不僅要學好國內現有的農業種植技術知識,更要與國外的科研成果相結合,立足我國農業發展實際現狀,積極提升農業專業知識水平。
2.5? ?大力扶持農業向機械化發展
傳統的農業技術已經不能滿足當代社會的發展需求,因此農業機械化是今后的發展方向。要積極向農村引進機械設備,調整相關的惠農政策,組織農民培訓學習,安排相關技術人員向農民傳授機械設備的使用、維護和維修方法,轉變農民的傳統種植觀念,使其認識到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經濟發展的重大意義。
3? ?總結
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只有不斷創新與開發農業種植技術,持續推進農業機械化生產的改革,才能保證良好的經濟效益;只有采取科學的管理措施,及時、正確地解決農業種植技術和農業機械化生產中的矛盾,才能持續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
(收稿日期:2019-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