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鳳林
摘 要:數學學科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老師要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打破學生對這門學科枯燥無趣的認知,吸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師生之間積極互動,在教學中創設有效情境,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當學習興趣成為學生的學習動力時,學生就有足夠勇氣和耐心去面對難題,通過自己親身經歷,動手實踐來感受數學這門學科所特有的魅力。
關鍵詞:情景創設;五年級數學;課堂教學
老師要創新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情景創設是教師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創設以知識為基礎的教學情境,能夠進一步引導學生積極自主地投入到學習當中。
一、情境創設在小學五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知識傳授
通過課堂情境的創設,學生更加容易走入課堂,能夠全身心的融入課堂、融入教材,使得課堂效率更加高效。情境教學可以讓知識的呈現更形象,使學生更容易理解知識,更好地體驗數學內容的情感,擺脫數學知識的枯燥及困擾狀態。學生在情境創設的課堂中,學習的興趣會很大,他們能夠在教師的帶領下,充分調動思維,不僅大腦活躍起來,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會得到提高。
(二)學有所用
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師生對數學教學的要求。我國的新課標教學體制的改革和完善,逐步摒棄了傳統教學中一刀切的教學模式,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同時還需對課堂上的師生互動環節進行巧妙的設計,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教學質量。通過有效的教學情境的創設,激發了探索數學世界的熱情,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中。讓數學教學更加貼合生活實際,讓學生學有所用,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真正緊密地結合起來,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創設情境化課堂教學的途徑
(一)提高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創設積極教學情境
因為數學學科本來就是一門較為抽象的學科,加之小學五年級數學的難度已經有所提高,部分學生可能出現理解困難的情況。所以老師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創設積極地教學情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的學習活動中來。只有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實踐的學習過程中來,學生才會對課堂知識有較為深刻的理解。例如,在課堂上老師教授關于植樹問題時,可以運用線段圖的教學方法來幫助學生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在一條小路的一側,每隔10米種一棵柳樹,如果小路全長100米,則可種柳樹多少棵?老師可以在黑板上以線段圖的形式向學生進行講解,主動地創設教學情景,讓學生參與到其中,才可以真正地理解課堂知識,從而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和知識能力。
(二)發掘生活中數學現象,創設生活化情境
生活中處處存在有趣的數學現象,數學知識蘊藏在人類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老師在進行數學知識教學時最好給學生創設一個生活化的情景,這樣在學習的時候讓學生有畫面感。例如在教授學生學習加減乘除時,老師可以充分利用小游戲,給學生一個情景,可以讓學生模擬去超市購物。老師可以組織學生充當超市中的角色去玩這個游戲,讓學生們去超市進行采買,將所有買的商品進行結算。游戲的購物結算方式是自己計算與老師監督的,看學生是否能算對結果。商品肯定會有小數的價簽,所以可以讓學生進行加減乘除的計算。在學習數學的同時,也會讓學生明白數學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見,從而了解數學的重要性,這樣就會更加重視數學的學習。老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將專業的數學知識與我們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這樣學生才可以從自己身邊熟悉的規律、實踐中感悟到數學學科的魅力,從而吸引學生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同教材內容深度融合,創設游戲化情境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老師要以課本教學為基礎,運用新穎的教學方式,創設游戲化情境,吸引學生的興趣。這樣不僅讓全體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例如,在學習立體圖形時,教師可通過“蒙眼摸物”的游戲,讓學生用手來感受立體圖形的形狀。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對各種立體形狀有一個明確的認知,同時提高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在學習公因數這節課中,也可在學習中增設游戲環節。為加深學生對公因數的理解,教師在為全班學生編號后,教師首先說出幾個同學的編號,例如12、15,那么編號為1和3 同學起立回答:“我是12和15的公因數3”或“我是12和15的公因數1”。以此類推,讓學生在參與中理解公因數的含義,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結束語:
數學教學過程中要緊緊把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主旨,發揚學生獨特的創新精神,改善老師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玩中學,從新穎的角度發現數學學科的魅力。既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有利于老師與學生的溝通,促進課堂的高效進行。
參考文獻:
[1]徐為民.情景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50):154.
[2]賈廣素.情景教學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47):140-141.
[3]吳福珍.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景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9(11):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