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啟盛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建黨九十五周年的報告中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在教育部最新修訂的《中小學生德育工作指南》中,也將文化自信列為總體德育目標之一,需要我們廣大德育工作者重視。那么,如何樹立文化自信呢?我們首先要明白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所以說要想樹立文化自信就必須先了解我們的文化。番禺區組織開展的文化德育活動,以期直接通過德育活動加強學生對文化的認識,進而達成加強文化自信的德育目標。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我校通過實踐創新,其中之一是選擇自然研學這種方式開展文化德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以自然研學實現文化德育的理論設計
1.自然環境的德育價值
選擇自然研學的形式進行文化德育,是因為自然環境本來就是一種德育資源,需要得到充分的應用。而自然環境所包含的德育價值包括以下幾點:第一,熱愛祖國是德育的基本要求,而熱愛祖國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祖國的大好河山并非只是祖國的疆域、主權和民族進展的載體,還是祖國的自然風光,是社區和鄉村的山腳河畔。正是這片土地養育了我們,凝結出了我們的文化,這是文化的根基,是需要學生了解和感受到的。第二,自然風光、山河林木除了能夠激發學生對于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愛國主義情感之外,其本身的美感也能夠喚起學生對于自然美的認識。雖然這可能與美育功能有所重疊,但是這種對于自然美的認識,也可以被引導為對于環境保護等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也是德育的目標之一。第三,自然風光、環境在激發學生對于大自然熱愛的同時,可以激發學生對于自然知識,例如對于植物、動物或者地理知識的熱愛。這份熱愛一方面是有助于學生對于這些學科的探究學習,提升在智育領域的動力,另一方面是有助于學生尋找自己的方向。雖然學生年紀尚小,但是樹立人生的方向也是德育的目標之一。最后,自然風光中的某些形象在社會文化中會被擬人化或比喻為某種社會品質。例如,隨處逢生的小草意味著生命的堅強;個體渺小但是團體偉大的螞蟻意味著團結;破繭而出的蝴蝶意味著新生等等。通過讓學生去到自然之中,近距離地觀察這些自然景象,可以將意欲呈現給學生的社會道德品質以直接經驗的模式展示給學生,從而加深學生對于這種道德品質的認識。
因此,我們認為自然風光、自然環境本身就是珍貴的德育資源,如果我們把德育僅僅局限為接觸社會行為典范或者革命歷史遺跡,那么很可能造成德育資源的閑置和浪費,不能實現德育效果的最大化。因此我校利用地域優勢(緊鄰滴水巖森林公園),選擇組織自然研學營的形式進行德育活動,讓學生真正地走進自然,走近山川,去感受自然的美好,感受自然風光的美感,也能夠起到德育的效果,能夠更好實現文化德育的目標。
2.參與實踐的德育價值
在教育心理學中,將品德的心理結構分為了三個層次: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我們認為只有深入到了道德行為這個層次的德育才是徹底的德育課程,因為德性的本質是德行,沒有實踐活動對于道德就無從談起。因此,我們組織了自然研學營這種德育活動是讓學生親身實踐的德育活動。活動課程是一種以兒童從事某種活動的動機與經驗為中心組織的課程,這種德育活動課程和通過言傳身教或者參觀學習展開的德育不僅僅在形式上不同,其所蘊含的價值和效果也是不同的。
第一,可以把對學生的培養從認識轉化為實在的社會行為。對于學生的教育是為了讓學生成長,而成長的含義就是讓學生能夠完成社會化,因為教育就是“在一定社會背景下發生的促進個體的社會化和社會的個性化的實踐活動。” 但是,將促進個體的社會化并不只是要求我們把社會經驗間接地以知識的形式告知學生,讓他們記住就算是完成了,這還要求學生需要進行實際的活動體驗感悟。判斷是否完成了個體的社會化和社會的個性化需要觀察個體的行為是否符合社會規范,正所謂“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這才能夠判斷其符合一定的社會規范,具有在社會中實踐的能力,從一個自然人發展成為一個社會人。同時,僅僅是靠說教和記憶,作為個體的學生對于社會化要求也只是處于較淺的層次。因此,我們選擇了自然研學這種需要學生親身躬行的方式展開文化德育就是為了獲得這種德育效果。這種活動,它通過給學生一些事情去做,不是給他們一些東西去學,而做事又要求進行思維或者有意識地注意事物的聯系,結果是他們學到了東西。這就是我們常說“紙上得來終覺淺,方(絕)知此事要躬行”。
第二,在自然中實踐更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更能夠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得道德培養的動機得到增強。和說教、展示、參觀等形式相比,在自然中的研學更能夠吸引學生。這是和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是有關的。根據科學數據表明,小學年齡段的學生注意力保持并不強,較佳者往往只能保持25分鐘左右。如果讓學生長時間地接受講解或者進行參觀,其實際接受的內容可能并不多,德育的效果可能也并不好。而在自然研學的實踐過程中,學生可以參與多種多樣的活動,這些活動可以不斷地刺激學生的興趣點,使得其更長時間的注意力保持到我們設計的德育活動之上,從而實現德育活動效果的最大化。這是其他形式的德育所不能夠實現的。
第三,采用自然研學營的方式進行文化德育可以讓學生參與到德育活動的建構之中,也就是德育成為學生的自我教育。自然之中的魅力是無窮的,可以引起學生注意的點也是無盡的。雖然我們對于活動的主題有所規定,對于活動的目標有所設計,但是學生在自然之中能夠得到的感悟卻不是我們能夠控制的。因此,通過自然研學營方式進行的實踐并不是一個有“劇本”的德育表演課,而是可以塑造成為一次真正的、由學生參與和建構的德育活動。
二、以自然研學實現文化德育的實踐效果
1.深入自然的德育效果
在學生結束自然研學營活動并返校之后,我們組織了“最炫自然風”班級文化墻設計等活動,展示了他們參加本次文化德育活動的成果。其中,比較明顯的是“自然文化墻”的展示。學生通過自主裝扮文化墻向我們展示的德育效果有:
第一,學生的個性得到了發展。學生通過對于自然美的感悟,將其對于自然美的認識反映到了自己的藝術設計當中。我們認為這代表著我們的自然研學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們的藝術創造力和表達自我的能力,形成了一定的自我個性。由學生自由發揮展示德育效果保障了本次德育活動是一次“無劇本表演”,是在真實地觀察學生的德育成果。
第二,學生從自然當中獲得了一些人生的感悟。在活動結束之后,學生用自然環境中的動植物形象為自己的班級命名,以此作為一種班級精神、班級形象的代表和符號,例如“螞蟻班”——體現以小見大的內涵;“蝴蝶班”——體現蝶變,破繭的艱辛和而后獲得新生的精神……學生能夠有這樣的行為,充分證明其已經充分地認識到和感悟到了這些動植物本身生長和生存的特性,并且對這種特性進行了社會化的認識,賦予了社會化的意義,引申出了社會化的含義。學生從認識上已經習得這些品質,并且在價值上認可了這些品質,在接下來的社會活動中就可能會轉化社會實踐。同時,通過對于班級形象和班級符號的塑造,也為學生塑造了一種班級文化的氛圍。這種氛圍和形象可以在學生結束了自然研學德育之后,繼續間接地從自然環境中汲取德育的效果。因此我們認為這項活動不僅僅是德育效果的一種表現,還是一種德育資源的再生產和重構,這能夠使得本次德育活動得到延續并長期地發揮效果。
2.參與實踐的德育效果
第一,實踐促進了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自然是有著無窮無盡的魅力的,我們很難規定自然只能教給學生什么或者學生只能在自然中學習到什么。因此,通過自然研學而獲得的自然知識不是被規定出來的產物,而是學生通過自主活動探索而得到的感悟和直接經驗。不論其水平高低甚至是不論其認識正確與否,這種自然探索都將成為學生熱愛思考的習慣,因此這種探索可能在智育層面沒能夠給予學生多大量的知識,但是探索本身卻可以是一種德育的成果。這是自然發展學生個性的前提,是其蘊含的獨特德育價值。
第二,自然研學的實踐活動增強了學生的團隊意識。自然研學不是簡單的踏青郊游,學生是帶著一定目標任務去參加的。而這些任務不可能由學生獨自完成,學生一定需要在活動中尋找幫助和團隊合作。團隊合作可以分為團隊創建、團隊活動、團隊展示和團隊總結等不同的階段,在不同的階段學生可以獲得不同的情感。在這四個階段之中,同學之間彼此建立新的聯系,彼此分工合作,形成新的凝結,有效地培養了合作能力。而尤其是在團隊展示和總結的階段,同學們共同建構班級文化,共同梳理在本次活動之中所得獲得的道德認識,實際上就是在使用小組討論的方法澄清了道德認識。
當然,自然研學的活動還促進了家庭關系,在活動中家長們自覺參與培訓、學習,充當活動導師,與孩子們建立一種伙伴關系,自然研學活動又是一個親子活動,促進了和諧家庭建設。
參考文獻:
[1]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院校聯合編寫.教育學基礎(第三版)[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2]趙祥麟、王承緒等編譯.杜威教育論著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