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

作為我國法定貨幣,人民幣是國家經濟主權的象征,代表著國家信譽,也是中華文化和人文歷史的重要載體。
1948年12月1日,我國人民幣的發行結束了自鴉片戰爭以來的貨幣亂象,第一至第五套人民幣主題設計、防偽技術和印制工藝,直接反映了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發展的成就。第一套人民幣共12種面額,62種版別,它的發行與中國人民銀行的成立相伴而行。該套人民幣上的漢字“中國人民銀行”由董必武題寫,主題設計選擇解放區工農業生產的圖景,包括牧羊、犁田、推煤、經紗等,生動展現出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政治、生活、社會和文化狀態。因題材多樣、種類多、差別大,帶有明顯的戰時特征和過渡性。
自1950年開始規劃設計的第二套人民幣,首次實行了主輔幣制并發行了金屬分幣,其面額結構體系也奠定了后來各套人民幣的基礎。該套人民幣首次將國徽元素應用其中,彰顯了人民幣國家法定貨幣的地位。分、角紙幣以交通運輸、機械、發電為主題,1元、2元、3元券分別采用天安門、寶塔山、井岡山龍塬口等革命圣地為主題,5元、10元券以各民族大團結和工農聯盟為主題。2元券背面景框源自故宮的窗欞,寶塔山展現得巍峨雄渾。3元券背面的邊框取自敦煌壁畫中的飛天飄帶。
第三套人民幣誕生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紙幣主題體現出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情景。第三套人民幣正面呈現人物的職業及所處環境各不相同,女拖拉機手的意氣風發、機床工人的精準細致、煉鋼工人的鏗鏘有力、人民代表的自信與自豪的素描表現得淋漓盡致。
1987年4月27日,發行了第四套人民幣。民族人物頭像成為人民幣主景,民族大團結、名山大川成為設計主題,票面紋飾更是采用富有民族風格的圖案。該套人民幣上的漢族、蒙古族、藏族、回族、維吾爾族等人物,性格鮮明,惟妙惟肖。
1999年10月1日發行第五套人民幣,紙幣正面采用劉文西繪制的毛澤東頭像為主景圖案,背面主景圖案為人民大會堂、布達拉宮、桂林山水、三峽風光等山川美景和雄偉建筑。硬幣正面首次使用“中國人民銀行”行名,背面主景圖案則分別采用了蘭花、荷花和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