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女
建立平等、互助、協調的和諧社會,一直是人類的美好追求。學校是育人的專門場所,培養并就造著中國的未來。因此,構建和諧班級是和諧校園建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每一名班主任的一種辦學責任,也是一種辦學使命。
一、班級文化與和諧班級
和諧班級,主要是指以和諧共濟、內和外順、協調發展為核心的一種教育模式。和諧班級無論在內涵上還是在外延上都與班級文化息息相關。
1.內涵的相融性。和諧班級是以班級為載體,整體優化育人的氛圍,以形成學生、教師和學校科學、互動發展為宗旨,協調運轉班級教育的各個系統和要素,實現班級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家庭教育和諧發展的整體效應。班級文化則是班級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以班級為主要空間,以班級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它包括班級環境等物化的形態內容,也包括班級的傳統、班風、學風、人際關系、集體輿論等。所以和諧班級和班級文化在內涵上具有相融性,班級文化是和諧班級文化的獨特發展形態。
2.服務的統一性。學校班級服務的主體是學生,服務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展現出學校的人文水平,在育人大局中起著基礎的靈魂作用。讓教育對象在和諧的氛圍和感染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從而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求知,學會共處是培育良好的班級文化,構建和諧的班級的共同目的所在。
3.發展的一致性。教育要面向未來的發展,和諧是發展的基礎。良好的班級文化得到發展,也就是班級環境得以優化,師生的高尚情操得以塑造,良好的人際關系得以建立等。然而這一切,都是構建和諧班級的重要因素,所以班級文化的發展必然促進班級的和諧發展。所以兩者的發展是相輔相承的,具有一致性。
良好的班級文化,在和諧班級的建設中,起著基礎性、先導性的作用。所以,培育良好的班級文化,是構建和諧班級的重要途徑。那么,怎樣培育良好的班級文化,建設和諧班級呢?
二、培育良好的班級文化,建設和諧班級
學生個性發展的和諧、師生互動的和諧、服務中的和諧、管理因素中的和諧、人與環境的和諧、班級發展的和諧是構建和諧班級的主要任務和內容。要實現以上的目標,在班級文化建設中,要著重凸現 “五個一”班級文化風格。
1.確立一種理念——服務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要構建和諧班級,班級的每一分子都必須確立一致的文化理念:服務。有了服務的意識,就會排除個人私利;有了服務的理念,個人行動就會服從整體,服從大局,從而得到和諧發展。正如毛澤東同志在《為人民服務》中說:“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只要我們為人民的利益堅持好的,為人民的利益改正錯誤,我們的隊伍就一定會興旺起來。”正因此,我們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才能不斷壯大,由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直至今天,正因為我們黨確立了這種服務的理念,才能不斷自我完善,勇于創新,領導新中國走向富強,走向世界。班級也是如此,教師確立了為學生發展的服務理念,教師就會明確自身的教育宗旨,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用自身對學生的真誠和人格魅力來影響學生;此外,受教育的主體學生也必須確立為社會發展服務的理念,周恩來同志之所以成為一代偉人,是因為他從小就確立了為中華而崛起的宏偉志向。學生從小確立了為社會發展服務的理念,就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也能看到成績,看到光明。因此,學校、班級、師生確立了一致的服務理念,就確立了班級文化的底蘊,為構建和諧班級奠定了基礎。
2.建設一種環境——人文
環境是班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陶冶情操、砥礪意志、塑造自我等具有重要的作用。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的重要本質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建設人文環境,可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學生在這種和諧的氛圍中自我體悟與心靈覺解。清華附小之所以成為中國一流、世界水平的名校,很重要一個因素是她具有以“立人為本、成志于學”為精髓的濃厚的文化氛圍,讓學生時刻感受著美的熏陶、美的啟迪、美的激勵,充分體現了寓教于環境的理念。因此我認為,校園班級的任何一個角落,都應該成為文化建設的重要宣傳陣地,營造濃厚氛圍,讓人沉醉其中、神清氣爽、品味生活,成為一個性情通達、心智清明的人,真正構成人與環境的和諧統一。
3.弘揚一種風氣——禮儀
禮儀是個人、組織外在形象與內在素質的集中體現。對于個人來說,適當的禮儀不僅僅是尊重別人,也是尊重自己的主要體現,在個人的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個人的涵養得以提升。中國禮儀教育的開山鼻祖孔子認為:禮儀是一個人修身養性持家立業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可見禮儀的重要性。美國福特公司創始人福特,在人才濟濟的應聘者中,只因比別的應聘者多撿起一張漬紙而被錄用,從而揚名天下,使美國汽車產業在世界占居鰲頭。臺灣忠信大學,沒有工人,沒有警衛,全校集合只需3分鐘,學生見到老師于七米外要敬禮,課室臟了,學生會認為也有自己的責任……因此,當很多畢業生因找工作而到處奔波的時候,在臺灣各大報紙上,卻經常出現“只招忠信畢業生”的字樣。可見,當今社會,隨著人們物質意識的不斷增強,對具有文明禮儀涵養的人才就更加渴求。
就我們紫茶小學班級來說,以禮儀教育為突破口和切入點,融知、情、意、行于一體,塑造學校特有的紫茶文化,培養可持續發展的和諧人才。在活動中,同學們充分認識到禮儀的重要性,懂得了為人比為學更重要的道理,并用自身的言行展現了自身的心靈風格,體現文明禮儀的風貌,營造了和諧的校園氛圍。
4.打造一種效應——互動
校園班級文化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雙主體以校園班級為空間背景的,最基本的是教師和學生,他們之間的互動而形成和創制的文化構成了班級文化的整體文化體系。因此我們要讓學生一起參與到學校班級的管理中來。然而在傳統的校園班級文化中,教師在潛意識里常把學生假設為缺乏自主性的不懂事的孩子,因而會情不自禁替學生安排一切,學生也只能淺移墨化的接受,從而斷送了師生合作的基礎。另外,教師之間、學生之間由于存在相互戒備心理,其合作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由此可見,打造互動效應,創造民主、平等的校園班級文化是合作學習有效進行的外在保證。
我們所提倡的互動理念其實追求的是一種“雙贏”,旨在通過校園班級各成員之間的交互作用實現共同發展。清華附小,以新的課程改革理念為指導,不同層次、不同部門的成員都處于一種相互交往、相互學習的狀態:教師放下架子、撇開成見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討論,共同研究;教師與教師之間、同學與同學之間要消除戒備,積極合作。為學生的生存與發展打好“學習的底子”和“精神發展的底子”。和諧的班級文化是一種互動的文化思想交流,在師生相互配合共同營造的學習共享系統里,實現了教學相長,而使學生的智慧得以彰顯,主體性得以張揚,營造和諧樂學的氛圍。
5.凸顯一種精神——活力
劉良華博士認為,學校要培養有活力的學生,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服務的理念、人文的環境、文明的禮儀、互動的合作,構成了校園班級文化的生命。打造班級活力,即為生命奠基,使生命的價值得以體現、得以彰顯。所以我認為班級活力既是一種有形文化,也是一種無形文化。百年名校武漢大學之所以時時煥發著青春的活力,洋溢著勃勃生機,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學校注重激活新氛圍、新活力。現代社會是知識大爆炸、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競爭異常劇烈的社會,這讓絕大部分學生都感受到一種巨大的無形的壓力。在校園里,學生不僅學習知識,更加喜歡尋找快樂。怎樣使我們的學生都充滿活力呢?很大程度取決于在校園班級中、在課堂上學生的狀態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是活潑的還是沉悶的,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凸顯活力,就是能夠使一切有利于進步的愿望得到實現,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由此,我認為,教育切忌空洞無物,切忌脫離學生的實際,而應讓一切的班級活動貼近學生,鼓勵他們勇敢地撕開消極的標簽,沖破自身束縛,勇敢地實現自身價值,并在活動中得到教育和啟發,達到心靈與行動的和諧統一。
建設和諧班級,是一個極富有時代涵義的目標構想,是學校三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學校科學發展的全面詮釋。“用心去培植,然后從心底流淌而出,這樣的文化才不虛無縹緲,才能讓人從心里感受得到。”清華管理者的樸言無華讓人深思。培育良好的班級文化,構建和諧班級,作為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