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海寧
【摘要】閱讀給人智慧,拓寬人的視野,閱讀對學生的成長起著積極的作用。本文以任務驅動式班級群體課外閱讀引導策略為探究對象,從課外閱讀讀什么,怎樣通過任務驅動引導學生樂讀、會讀,以及任務驅動式班級群體課外閱讀對促進良好班風的形成的有效性等幾個方面進行闡述。并從實踐的層面歸納出了依托任務驅動式班級群體課外閱讀建設良好班風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任務驅動;課外閱讀;良好班風
現代社會是網絡化的時代,影視、手機和網絡所帶來的信息紛繁復雜,無孔不入,令人目不暇接,特別是手機的普及使得不少學生沉迷網絡游戲。再加上我校處于城鄉結合部地區,家長多為本地村民或附近布匹批發市場的小生意者,家長對孩子的陪伴與教育的缺失,導致學生言行率性,不守紀律,學習自覺性差,教師教書育人工作異常艱辛。孔子說過:“其學必始于觀書,為學之道,莫先于窮理;窮理之要,必在于讀書。”三年前,新校長提出了“閱讀療法”,保證時間、空間,推動開展全員閱讀活動。我在落實學校的閱讀工作同時,結合班級的實際,也探索形成了一套任務驅動式班級群體課外閱讀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任務驅動教學”是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一種教學策略。任務驅動式閱讀就是在保證學生閱讀時間和空間的前提下,學生圍繞閱讀任務展開學習,以目標任務的達成來檢驗閱讀效果的一種閱讀教學策略。任務驅動式班級群體課外閱讀是指班級全體學生在明確的任務驅動下,通過對所閱讀的文本資源的自主探索,以及生生、師生、親子互助協作的交流學習,進行閱讀探究、閱讀思考、閱讀實踐和閱讀運用的閱讀學習過程。
一、多角度把握課外閱讀內容,“2+1”模式
1.從閱讀內容的典范性、難易梯度及連貫性的角度把握
閱讀內容“2+1”中“2”是由閱讀的引導者教師來推薦,通常是推薦整本書閱讀。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延續和進一步拓展,且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閱讀能力水平也不同。從這個意義上講,引導者一定要整體考慮課外閱讀內容的典范性、梯度及連貫性,做到“精選”。為了做好讀物選擇的指導,做到“面廣”,教師平時還應當多瀏覽少年兒童讀物的相關出版資訊,多關注主流媒體推薦的新讀。
閱讀內容“2+1”中“2”之一:教師每月月初推薦兩本書,這兩本書通常一本是文學類讀物,一本是科普類讀物,要求全班同學月內至少選擇其一進行閱讀。推薦原則:一是盡可能課內外有機結合;二是針對學生的年齡段考慮閱讀內容的難易及學生的接受能力。
閱讀內容“2+1”中“2”之二:引導學生進行課外古典詩詞的誦讀。在閱讀目標方面,我們首先要關注的問題是在閱讀中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導向的培養。中國古詩詞經過歲月的淘洗,流傳至今,她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學習古詩詞有利于豐富學生認知,陶冶學生情操。古詩詞語言凝練,文字美,音韻也美,讀起來瑯瑯上口,小學階段學生記憶力強,且學業負擔相對較輕,教師若能充分認識到這幾點并引導學生堅持長期誦讀,他們定能從中受到美的熏陶,并且從中汲取生命成長的營養。課本之外的古詩詞這么多,選擇哪些來誦讀呢?這里采取的是主題式誦讀,教師每周推薦兩首古詩詞,每學期的誦讀圍繞一個主題。例如,春、夏、秋、冬以季節為主線;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以詩人為主線;還有以名山大川為主線……這種主題式誦讀有線索可尋,利于記憶與積累,也能為學生將來實際運用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2.從閱讀內容的多樣性、學生興趣差異性的角度把握
閱讀內容“2+1”中“1”指的是學生自我選擇、相互推薦閱讀書目。隨著閱讀活動的不斷推進,經過較長時間的閱讀積淀,學生會逐漸形成個人不同的閱讀氣質與風格。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會因智力因素及認知經驗等原因存在一定的差異。我們尊重學生個體興趣的差異性,每月月底班里每位同學推薦自己一年來讀過的其中一本書,同學們可以選擇其中一本在接下去的一個月中進行閱讀,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閱讀喜好另行選擇一本閱讀。相互推薦書目一方面使得學生課外閱讀的讀物更具有豐富性和多樣性;另一方面,每個學生的視角不同,生活經歷不相同,感悟也有所不同,相互推薦書目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可引發新的思考,易于使得學生保持閱讀課外書的熱情。有一次,一位同學推薦了《查理和巧克力工廠》這本書,班里有同學觀看過同名影片,發現劇情與同學推薦原著時介紹的主要內容有比較大的出入,引發了爭論,結果接下去那個月,大多數同學都選擇了閱讀這本書并且觀看了同名影片。
二、多元導讀、評價機制,“樂讀+會讀”
傳統的課外閱讀指導,多是學期初教師給學生列出推薦書目,學生自行閱讀,至于學生讀了沒有,怎么讀的,閱讀效果如何,缺乏閱讀指導,沒有交流評價的課外閱讀只能是流于形式。當代作家肖復興曾說:“能熱愛讀書并能懂得怎樣讀書,對一個孩子來說就是最大的財富。”然而,在我們的現實中,能自覺做到對書籍充滿熱情,視課外閱讀為一種需要的小學生并不多,更多的學生需要教師、家長和同伴的引導、幫助甚至是督促。我們應想方設法采取多種導讀與評價策略帶領學生走進書本,引導學生持之以恒地堅持閱讀,這樣從量變到質變,從外驅引向內驅,最后學生才能養成主動閱讀的良好習慣。
1.鼓勵朗讀
朗讀也被稱作“思維體操”,它能調動朗讀者的口、耳、眼多個感官的協作,自己聽到自己的聲音有利于培養人的形象思維能力,起到加深記憶的作用。朗讀還能使性格內向,怯于開口表達的學生得到鍛煉,培養他們的自信。我們給學生提供了多個朗讀展示平臺:班里有一個專用“打卡”小程序,同學們可以在這個平臺上朗讀近來在課外閱讀文本中讀到的精彩片段,背誦本周積累的課外古詩詞,部分家長和老師也參與到展示中來,師、生、家長在這里分享交流、互評指正,共同進步。任務單上的課外古詩詞是要求熟讀成誦的:每周一早讀前20分鐘也是師生古詩詞誦讀展示時間。
2.以賽促讀
根據認知心理學的閱讀理論,學生的閱讀感知過程是一個由表及里,由淺到深的過程。能從閱讀文本中提取信息,獲取知識是對學生課外閱讀最低層次的要求。怎么把握課外閱讀中學生這一目標的達成情況呢?根據小學生多數性格外向,爭強好勝的這一心理特點,我們常常采取競賽的形式來檢驗。比如,一個專題的古詩詞誦讀任務完成之后,根據專題內的詩詞內容(包括詩人、朝代、背景、所寫景物、詩情詩意,詩詞之間的共性差異……)每位同學出一道題,由教師收集,整理成一份完整的競賽試卷進行個人比賽。我們還定期開展各種形式的以小組為單位的閱讀競賽活動,如:行“飛花令”賽,根據圖畫猜詩詞比賽;讀了《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后開展的“我知道他/她是誰——我說你猜”小組賽;讀了《中華上下五千年》(上)開展的“我是歷史知識小霸主”小組挑戰賽……各種形式的競賽具有知識性和趣味性,不但能幫助學生鞏固文本中所獲得的知識,也能進一步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
3.戲劇演繹
主體性教育理論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任務驅動式的班級群體閱讀,任務的安排起到的是導的作用,閱讀的主體是學生。閱讀的過程是學生自主體驗的過程,是以閱讀者已有的生活、知識經驗為基礎,通過與文本對話主動建構新知的過程。教育戲劇是一種新的教育手段,戲劇的編排與表演就是學生對文本的一種自我體驗。小學生喜歡表演我們不斷探索教育戲劇與學生課外閱讀的引導和評價的融合路徑。如,低中年段的學生讀的一些繪本、寓言和童話故事,中高年段學生讀的一些人物性格鮮明、故事情節較強的小說中的片斷,甚至是敘事性的古詩詞都可以作為戲劇表演的藍本。學生對文本進行再創作,選材、編劇、準備道具、排練磨合、表演、觀演,他們是編劇、導演,是演員也是觀眾。走進文本,走進角色,學生的閱讀體驗得到了升華。
4.以寫導讀
閱讀能促進寫作,這點眾所皆知。反之,寫也能促進讀,引導學生養成將閱讀后的感想、心得記錄下來的習慣,有利于深化理解閱讀內容,留下更為清晰而深刻的閱讀印記。除了做讀書筆記、寫批注、續編故事、制作手抄報以外,思維導圖也是以寫導讀的絕佳方式。思維導圖能把不同的主題與隸屬關系之間的關聯,通過符碼、文字、顏色等建立鏈接體現出來。小學生處于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的認知發展四階段中的“具體運算思維”階段,特別是中高年段的學生已經完全能夠領會類別、歸類系統和團體中的等級結構,思維導圖的方式是可行的。在這里,教師花心思設計,有針對性的引導十分關鍵:四大名著讀后,教師提示了不同的思考主線:取經路線/人物看家本領,三國演義重大戰役/錦囊妙計,《紅樓夢》主要人物關系圖,梁山好漢的來路/結局……雖然完成這類思維導圖,學生需要個人或者小組合作花費時間和精力對文本進行二次,甚至是三次閱讀,但學生因為能從中獲得成就感,所以樂于參與。
三、多維度助力班級管理,“好習慣+好班風”
抓好班風建設是班主任工作中的首要任務,班級管理的目標就是要推動班級的整體風貌和風氣向上發展。任務驅動式班級群體課外閱讀創設了和諧互助、積極上進的育人氛圍,班級成員積極投入課外閱讀成為了建設良好班風的主人。
1.培養班干立榜樣
班干部的培養也是班級建設的重要一環。落實課外閱讀的過程中增設了許多責任崗位,早讀、午讀的管理和帶讀,書本的整理、借閱和漂流工作,課外古詩文的抄錄、背誦檢查,小組交流展示的組織準備,班級的參賽籌備……這些工作主要都是由小干部負責完成。在落實完成工作的過程中,班干部得到了鍛煉,工作能力不斷增強。就拿早讀來說吧,住得近一點的同學7:30就到校了,每日的值日班長也是這個時候到崗,坐到講臺前閱讀并管理班級閱讀。如今,即使是沒有老師在場,依靠小班干的榜樣示范和管理就可以保證班級同學做到靜心閱讀。每次到校圖書館借閱,小班干帶隊從教學樓四樓走到綜合樓三樓,還書、借書、集合,整個過程安靜有序。
2.促進幫帶共成長
任務驅動式的班級群體課外閱讀多元的評價反饋和交流展示的形式,增加了四人小組、小隊的互助、合作的強度和頻度。我們倡導在合作完成閱讀任務的過程中相互尊重、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小輝是個既不愛學習又不守紀的學生,他所在的閱讀小組,其他三位成員都特別喜愛閱讀,小輝是幫帶對象。有一次,為了能排練出小戲劇《夏洛的網》,這三位想方設法督促小輝被讀完了這本書,拉著他反復排練,沒想到小輝在這次表演中表現得特別出色,獲得了“最佳角色”獎。此后,小輝就特別喜歡演戲劇了,并且開始愿意讀一些故事情節強的書了,課間也不追逐打鬧了。每當我看見這個被故事吸引的小男孩靜靜地坐在課室一角閱讀的樣子,就覺得特別感慨,感慨于閱讀這一力量創造的奇跡。
3.增強集體凝聚力
一個班集體的凝聚力是在全班同學一起參加各類活動,共同面對挑戰中逐步建立起來的。任務驅動式班級群體課外閱讀的落實到位,讓同學們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形成了個人的見解,參加各種閱讀類的競賽就有實力有優勢。學校舉辦的朗讀比賽、成語競賽、詩詞大會……我們的班級都能獲得特等獎或一等獎,成績鼓舞了同學們,作為班級的一員他們自豪,更有歸屬感,極大地增強了班集體的凝聚力。
小學階段是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和思想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我們依托任務驅動式班級群體閱讀,引導學生“讀好書,好讀書”。靜心閱讀的好習慣形成之后,班級里的一切工作都變得井然有序。任務驅動式班級群體課外閱讀不僅是幫助學生鞏固學習成果、豐富知識、開拓眼界的有效途徑,更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良好班風形成的有力抓手。
參考文獻:
[1]張巧明.小學生閱讀發展的眼動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7,08.
[2]闞奮,楊玨.讓孩子在書香中成長:小學生閱讀的學校支持策略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3]韓雪屏.中國當代閱讀理論與閱讀教學[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4]鄭三福.淺談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指導[J].長春:吉林教育,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