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相關國家開展科技合作,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內容,在改善民生、促進發展、應對共同挑戰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各國科學界需攜手并肩,共同努力,加強科技創新政策和發展戰略對接,開展重大科技合作,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為促進民心相通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推動建設綠色之路、創新之路,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重要貢獻。
2017年5月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并發表題為《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主旨演講。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將“—帶一路”建成創新之路。創新是推動發展的重要力量。“—帶一路”建設本身就是一個創舉。搞好“一帶一路”建設也要向創新要動力。我們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強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納米技術、量子計算機等前沿領域合作,推動大數據、云計算、智慧城市建設,連接成21世紀的數字絲綢之路。我們要促進科技同產業、科技同金融深度融合,優化創新環境,集聚創新資源。我們要為互聯網時代的各國青年打造創業空間、創業工場,成就未來一代的青春夢想。我們要踐行綠色發展的新理念,倡導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加強生態環保合作,建設生態文明,共同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
的確, “一帶一路”需要技術含量。在實踐中,中國科學院倡議成立了“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并發起“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目前“數字絲路”圍際科學計劃已在全球設立8個國際卓越中心,分布在摩洛哥、贊比亞、泰國、巴基斯坦等同。
通過實施“絲綢之路”獎學金計劃、在境外設立辦學機構等,為共建“一帶一路”同家培育技術管理人才。與菲律賓、印尼等8個國家啟動或者探討建立科技園區合作關系。由湖北省與比利時瓦隆大區合作共建的中國一比利時科技園項目,為中國和比利時高科技企業提供全方位商務支持,推動科研成果轉化。
目前我國在東盟、南亞、阿拉伯國家、中亞、中東歐構建了5個技術轉移平臺。組織南啞、東盟青年科學家創新中國行活動。在非洲啟動并推進建設了一批聯合科研平臺,積極布局技術轉移合作網絡。
在企業層面,華為等中國企業提升了“一帶一路”的科技創新水平。華為成立于1987年,是一家由員工持有全部股份的民營企業,目前有18萬員工,業務遍及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過去32年,華為在全球建立了36個聯合創新中心、14個研究院/所。此外,華大基因、大疆科技等技術型企業也在不斷完成國際化布局,使“一帶一路”民眾享受更高層次的產品與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