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茂興
“一帶一路”沿線區域互聯互通,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2017年5月,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習近平主席強調,“一帶一路”建設本身就是一個創舉,搞好“一帶一路”建設也要向創新要動力。新形勢下,我們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發揮科技創新在“一帶一路”沿線區域互聯互通中的支撐引領作用,這不僅對加快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區域互聯互通提供重要技術保障,也有助于全面提升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區域科技創新合作的層次和水平,共創“一帶一路”美好未來。
引領與支撐
科技創新在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地區開展圈際合作中具有先行優勢,已成為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關鍵支撐。我國《“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明確提出,要圍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地區科技創新合作需求,發揮科技創新的先導作用,打造“一帶一路”協同創新共同體(即發展理念相通、要素流動暢通、科技設施聯通、創新鏈條融通、人員交流順通),提高全球配置創新資源的能力,深度參與全球創新治理,促進創新資源雙向開放和流動。
科技創新加強政策溝通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網絡化深入發展的背景下,創新要素開放性、流動性顯著增強,科技研究與產業化的邊界日趨模糊,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成為國際共識。科技創新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成效顯著。一方面,科技創新發展帶來了溝通方式的變革,“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或地區在政策溝通過程中可以采用網絡對話、視頻談判等效率更高的方式,更方便快捷地進行政策交流對接。另一方面,我國與“一帶一路”大多數沿線國家建立了較為穩定的政府間科技創新合作關系,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建了一批科研合作、技術轉移與資源共享平臺,廣泛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接收大批沿線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家來華工作。
科技創新推動設施聯通。2016年9月,科技部等四部委推出的《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科技創新合作專項規劃》提出要“結合沿線國家科技創新合作需求,密切科技人文交流合作,加強合作平臺建設,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強化合作研究,逐步形成區域創新合作格局”。
設施聯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在此方面,我國已與諸多國家展開了密切合作:在亞的斯亞貝巴一吉布提鐵路、蒙內鐵路、摩洛哥努奧光熱電站、中歐班列、哈薩克斯坦阿克套瀝青廠、瓜達爾港、雅萬高鐵、尼同爾古胡邦達重油發電站、以色列特拉維夫輕軌、柬埔寨哥通橋、蘇丹上阿特巴拉水利樞紐、斯里蘭卡科倫坡港、老撾賽德3水電站、阿爾及利亞南北高速公路T2隧道等基礎設施建設中,科技創新的作用得以集中體現,可以說沒有科技的有力支撐,就不會有這些設施實現聯通。
科技創新促進貿易暢通。歷史上,古絲綢之路是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商業貿易路線。當前,科技創新則為“一帶一路”沿線區域開展農林牧漁業、海洋工業,清潔可再生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的貿易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如2017年3月25日,由科技部立項的首個針對“一帶一路”六大經濟走廊建設的國家科技專項“中蒙俄國際經濟走廊多學科聯合考察”項目啟動。該項目旨在系統獲取中俄蒙經濟走廊跨境地帶“五帶六區”、中心城市和國際口岸等三個不同區域尺度的地理環境本地與格局、戰略性資源格局與潛力、城市化與基礎設施、社會經濟與投資環境相關數據,為“一帶一路”和經濟走廊建設提供基礎科技和戰略決策科學支撐,對推進經濟走廊建設戰略布局與進程,促進“一帶一路”重點區域“五通”建設發揮重要的引領和支撐作用。
科技創新加快資金融通。在資金融通方面,科技創新為高效、快捷的貨幣互換、結算、區域性金融風險預警系統構建等活動提供了技術支撐。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大力實施,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全面展開,資金跨境流動與利率市場化為其先行的重要內容。以互聯網為依托的眾多金融創新所需要解決的國家資金安全結算和支付的“痛點”,本質上屬于個人信息技術產品,不是金融產品也不是通常的傳統互聯網金融,而是國家、銀行、企業等所要面對的直接問題。這些都需要依靠科技創新尤其是信息技術創新,才能有效發揮科技金融的綜合效用。尤其在加快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的運轉過程中,也亟需金融領域的科技創新,降低資金融通和交易成本,提高資金融通效率,積極發揮科技創新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互聯互通過程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
科技創新深化民心相通。科技創新合作是“一帶一路”人文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民心相通的有效途徑。通過科技合作,共建聯合實驗室(研究中心)、國際技術轉移中心、海上合作中心,促進科技人員交流,合作開展重大科技攻關,共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有利于沿線國家在合作中增強對我國的認知與互信。例如,斯里蘭卡面臨著社會和經濟發展較為落后、自然災害頻發、科技人才匱乏、創新能力不足等挑戰,對華科技合作需求強烈。由巾科院南海海洋所牽頭,聯合遙感與數字地球所、生,憊環境中心、中國科學院大學等相關科研和教育機構,與斯里蘭卡高等教育部、供排水部及盧胡納大學等部門和科研機構合作共建“中斯海上絲綢之路聯合科教中心”,在海洋氣象災害監測預報、海洋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飲用水安全監控技術等領域開展深入合作和人才培養工作,這不僅有力促進了當地科技創新發展,更是有力支持了沿線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我同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民心相通。
保障措施
為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一帶一路”沿線區域互聯互通建設中的支撐引領作用,亟需構建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區域科技創新的合作機制和保障措施,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科技創新合作和交流機制建設再上新臺階。
建立沿線區域科技創新合作機制。發揮科技創新在“一帶一路”沿線區域互聯互通中的支撐作用,應該針對沿線各國科技創新的現實訴求,整合已有的雙邊或多邊科技合作機制,探索國際科技合作的新模式,建立符合沿線區域發展特點的科技創新合作框架,同時,需要沿線各國在合作框架下群策群力,建立起有效的區域科技創新合作機制,從而保障”一帶一路”倡議得以順利實施。首先,要根據沿線國家的資源稟賦約束,整合沿線區域的科技資源,采取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園區合作等形式,開展沿線區域重大科技攻關,推進沿線區域科技創新的廣泛合作,提升沿線區域科技創新能力。其次,應充分利用和發揮國際科技組織,在整合全球科技資源和科技創新合作卜的協調機制,拓展沿線困家科技創新的合作潛力和空間,降低沿線國家科技創新合作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科技合作效率。其次,建立“一帶一路”沿線區域科技創新激勵機制,明確風險共擔和收益分享,構建沿線國家科技創新合作的長效機制。最后,還需構建沿線區域數據和信息共享平臺,建立技術轉移和技術轉讓機制,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區域科技成果流動和跨同轉化。
建立沿線區域科技人才培養與交流機制。“一帶一路”沿線區域互聯互通,離不開人才培養與人才交流,亟需大量高素質的科技創新人才。首先,要構建“一帶一路”科技人才培養與交流平臺,為沿線區域科技人才培養提供實踐載體。人才平臺可以是國際科技組織的原有機制,也可以是沿線區域在設施聯通、貿易暢通和資金融通的合作項目中的延伸平臺,或為“一帶一路”科技人才培養建立專門人才機制。其次,要建立階段性、多層次、多領域的人才培養機制,”一帶一路”倡議具有長期性,“一帶一路”建設的不同階段對人才的需求具有差異性,并涉及眾多領域,需要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科技人才。最后,要建立符合沿線區域人才使用特點和利用科技創新的人才流動機制,不同國家人才培養和使用有所差別,要充分考慮國別差異,建立有效的人才培養和人才交流機制,實現“一帶一路”沿線區域科技人才流動和合理配置。
創新沿線區域科技金融合作模式。資金融通是互聯互通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設施聯通和貿易暢通的重要保障。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為科技型企業提供融資支持,是沿線區域科技創新的重要保證。推動沿線區域科技創新的蓬勃開展,需要創新沿線區域科技金融合作模式,為科技創新引領和支撐“一帶一路”沿線區域互聯互通建設提供資金支持。首先,要以科技創新為切入點,構建適合“一帶一路”沿線區域發展特點的便利性融資體系和合作機制,解決沿線區域對科技創新融資的需求。其次,要為參與互聯互通建設的科技型企業和沿線區域科技合作項目提供融資服務,增加“一帶一路”建設中的科技含量,提高“一帶一路”建設效率和質量。最后,要充分利用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這一融資平臺,協調沿線各國科技金融政策,深化科技金融合作,構建符合“一帶一路”沿線區域協同發展的科技金融體系,為科技創新引領和支撐“一帶一路”沿線區域互聯互通提供融資保障。
加強沿線區域科技文化交流。縱觀絲綢之路發展史,它不只是一條貿易暢通之路,更是一條科技文化交流融合之路。隨著“一帶一路”沿線區域互聯互通的逐步推進,沿線各國的交往將更為頻繁。沿線不同國家在價值觀、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等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差異,因此,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區域科技文化交流,有助于沿線各國相互理解、互知Ⅱ信、互學互鑒,為沿線區域互聯互通建設巾的科技創新合作提供了廣泛的社會基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可以互相派遣科技人員進行短期工作,科技實力較低的國家可以派遣科技人員到科研實力強的國家學習,加強沿線國家科技合作與交流。同時,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區域青少年科普交流,舉辦沿線區域科普展覽,強化沿線區域青少年科技交流機制,最后,搭建沿線區域科技組織平臺,為沿線國家提供創新政策溝通和交流的空間,構建沿線圈家相互學習機制,推動沿線國家開展科技創新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