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舟
2019年4月1日,第二屆中阿北斗合作論壇在突尼斯共和國突尼斯市成功舉辦。這是北斗系統開通全球服務后,首次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舉辦的重要活動。論壇期間,來自中國科研院所和北斗技術應用企業的專冢學者,為來自阿拉伯同家的技術人員進行了北斗技術、產品和服務的專題培訓,這也是中阿北斗/GNSS中心的第三期專題培訓活動。
如今,北斗系統已經在印度尼西亞土地確權、科威特建筑施工、烏干達國土測繪、緬甸精準農業、馬爾代夫海上打樁、柬埔寨無人機、泰國倉儲物流、巴基斯坦機場授時以及俄羅斯電力巡檢等領域得到應用。
發展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面臨的共同使命和重大需求,而科技創新則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縱觀人類發展歷史,科技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動整個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主要力量。
培訓班擴大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
以創新推動可持續發展是時代趨勢和全球共識,也是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秉持的重要理念。我國自1989年起開始面向發展中國家舉行技術培訓班,僅近五年來就舉辦246項,培訓學員4740余人。科技培訓班日益成為我國開放創新、開展互利共贏合作的一個亮麗品牌。
“我們希望在與‘一帶一路’相關圈家自身發展計劃比對后,求同存異,找到雙方感興趣的合作內容和項目,結合彼此的優勢,使雙方科技創新的全鏈條合作更加順暢和完整。”科技部國際合作司司長葉冬柏在接受采訪時談到。
2018年8月20號,首期“生命天使(Angel of Life For Africa)”非洲助產士助理培訓項目在福建溫州正式啟動。11位加納在華留學生和5位從坦桑尼亞來的醫護人員在溫州醫科大學接受為期半個月的助產學習。
“生命天使”培訓項日得到了加納駐華大使館、坦桑尼亞中國友好促進會等機構的支持。“助產士助理培訓項目正是非洲朋友提出來的。”培訓班中同主辦方的董啟馨介紹說。在非洲,助產士是能夠獨立接生和滬理孕產婦的中級醫務人員,是非洲孕產婦真正意義上的守護神。助產士的技術水平和操作能力關系著母嬰的安危,一個工作多年的助產士,經驗不亞于一個婦產科醫生。
“生命天使”非洲助產士助理培訓,第一次將關注點放在在華非醫學背景的留學生身上,他們是非洲青年知識階層。通過這一人群對助產士護理培訓課程的學習及臨床觀摩,有助于傳播和推廣非洲孕產婦及新生兒健康的認知。據了解,非洲孕產婦是全球范圍內生育率最高且死亡率居高不下的群體之一,據聯合同世界人口調查報告顯示,2017年,非洲女性平均生育4.5個孩子,高于世界平均值2.5。公共衛生基礎設施缺乏、平均受教育水平低、政府財政投入不足、戰亂和沖突、營養不良等因素,導致非洲婦幼健康形勢長期堪憂。
事實上,有的培訓班因為太受歡迎,甚至從國內開到了國外。
2018年,重慶醫科大學承辦的“聚焦超聲無創治療腫瘤技術發展中國家培訓班”在埃及開羅開課,來自埃及、蘇丹、也門、約旦、科威特、尼泊爾等6個中東、北非國家的23名學員,參加了為期15天的超聲治療技術理論知識學習、超聲治療技術的基礎原理,模擬實驗和超聲治療臨床應用實踐培訓等。
“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科技發展水平、發展基礎不盡相同,取長補短、相互學習的意愿強烈,持久、廣泛、深入的科技創新合作,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實現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的必要途徑。
在《“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中,培訓班在開展科技人文交流方面也扮演著重要角色,每期招收發展中國家科技政策管理人員和科研人員約20人,實實在在促進了“民心相通”。
創新路上互信互助的共同體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以科技部國際合作司為例,在發展中國家主辦技術培訓班的工作已持續了20余年,課程涉及農業技術、信息與制造技術、科技應對氣候變化、資源環境、新能源、醫療衛生和科技政策與管理等眾多領域,旨在幫助發展中國家培養技術人_才,傳授先進適用技術,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科技水平提高、科研能力建設和產業技術進步。
2018年,科技部組織了500多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青年科學家來華開展短期科研,發展中國家技術培訓班招收“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學員超過1200人次。
在今年兩會上,科技部部長王志剛介紹說:“科學無國界,科技發展本身的滲透性、擴展性,使得我們必須要加強同際合作。”他強調,國際合作的載體主要是人,人坐在一起、談在一起,才能合作在一起,這是國際合作最本質也是最直接的體現。
當前,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蘇,科技創新成為國家和區域持續發展的關鍵性支撐要素。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一帶一路”相關國家迫切需要走創新驅動發展的道路,對開展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的需求顯著提升。
“30年前我們向中國學習用武裝求解放,如今我們向中國學習用科技謀發展。”莫桑比克科技部長的話,道出了許多發展中國家希望獲得中國科技援助的強烈愿望。
事實上,“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科技創新合作始終是沿線國家開展對話交流的重要內容,中國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科技合作也取得了積極成效。
北斗導航、高鐵運營管理、衛星數據應用等領域開展的培訓班,發展中國家學員“一席難求”。在肯尼亞、蘇丹等非洲國家干旱地區,在參加過雨水積蓄利用技術同際培訓班的學員帶動下,用于積蓄雨水的水窖已經在一些區域推廣,顯著改善了當地民生;巾國農業科技人員遠渡重洋,幫助哥斯達黎加克服當地甜瓜品種抗病性差、品種單一的難題,引人中國甜瓜并合作培育新品種,累計推廣超萬畝,銷售額超千萬美元。
科技創新合作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持久動力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止在深刻影響國際經濟和產業分工格局調整,數字化、服務貿易和創新經濟正在重構世界經濟治理體系和競爭格局。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但世界經濟新的增長動力仍未形成,諸多資源環境、安全風險等不確定性因素正逐漸顯現,創新發展已成為全球共識。
我圍在通訊設備、高速鐵路、核電、水電、醫療、農業等傳統領域和電動汽車、風電設備、多晶硅、光伏電池等新興領域內已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技術、產品和服務。強化“一帶一路”技術出口和科技創新合作,將為相關國家帶來新的投資、產品、標準、人才和服務,帶動各國新技術研發和先進技術市場化,實現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贏。
當前,世界主要國家地區都在積極布局科技創新,努力尋求經濟社會持續繁榮的突破口。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萬勁波認為,要統籌推進與沿線同家的雙邊(多邊)技術出口與科技、創新、經濟、貿易、文化及產能合作,吸引更多高端創新要素參與到我同本土及海外的科技創新和創新創業活動中來,加快提升外貿質量與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水平,有力促進全球創新治理完善和“一帶一路”創新共同體建設。
“一帶一路”建設涉及多個發展中國家,通過國際科技合作,讓領先國家和地區的科技優勢,與后發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發展和民生建設融合對接,必然會極大地推動發展中成員國的工業化進程,也將切實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促進社會發展,提升民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