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兵
生命化教育是新時代社會價值體系發展的一項十分關鍵的標準,是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形成學生良好健康意識的基礎,讓學生清楚生命與健康的意義,為學生的未來奠定了良好基礎。
生命化教育涵蓋了兩方面:一是對生命的關注,其重點包括了自身與他人的生命,更廣泛地包括了一切的生命。二是生命化教育屬于全人教育,它不只局限于對生命的關注,還包括了對生存與生命意義的提高。
科學生命化課堂以興趣為前提,著重激發學生主動思考,科學課堂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探究,對教學場景進行初步構建,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方法,從而達到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目的的教學標準。
一、生命化科學課堂必須面對全體學生
生命化科學課堂需顧及全體學生,幫助他們獲得一切高效率的學習指導及平等學習的機會。尤其是針對班上情況特殊的學生,針對這些特殊情況,教師需要具體對待,讓班上所有的學生對科學學習感興趣,愿意融入到學習中來。課堂上讓學生集中在教室,采用小組合作的方法授課,不可以設置特定的區域,教師需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
學生的天性即好“玩”,科學課堂的目的是讓所有學生都用“玩”的方式來參與,學與玩相結合。科學課堂讓學生在“玩”中學會鉆研和探究,鼓勵學生如科學家般探究,懂得學習科學知識的快樂所在,提高他們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和探究未知的欲望。讓學生懂得尊重事物,敢于質疑,當然還需要明白,探究不代表全部的學習方法,在合理學習的環節里面,系統、靈活地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與探究方式很關鍵。
在學生融入學習的過程當中,一定存在著許多問題。在課堂中一定要讓學生敢于積極提問題,使其好奇心得到釋放。在課堂上,激勵學生與教師一同解決問題,也可以依靠小組合作的方式去解答學生自己提出來的問題,這樣的學習方式比在課堂上一味地靠教師“權威解答”更有效。
二、生命化科學課堂應具有開放性,思想教育貫穿整個課堂
科學課堂不應是單一的課堂學習,將課堂當作學習知識的唯一陣地,還應當指引學生通過大自然、網絡、社會、家庭以及各大媒體當中的不同資源去展開合理的學習,將學生的學習放在更加豐富的知識架構中去,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世界與生命,讓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
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生命化科學課堂的價值觀。各學科都需要綜合教學內容,對學生展開禮儀教育、愛國教育以及思想教育,大力培養觀察以及探究的興趣,不斷鞏固學生在自我探索方面的學習方法。在開展科學課堂當中,激勵教育也必不可少。日常工作中,不少教師發現學生都喜歡得到別人表揚,喜歡得到他人的肯定與認可。因此,可以在課堂上設置貼紅花、文明小明星評比等獎勵機制。課堂上,可以采用小組獎勵的形式,也可以獎勵特別優秀出色的個人。同時,教師對學生的獎勵,一定要是建立在學生通過努力獲得一定成績的基礎上的,如此才能夠增強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興趣。
三、科學生命化課堂實施步驟及要點
根據生命化課堂教學理念,長沙市雨花區科學生命化課堂的開展重點依靠“一核三單四環”去完成。“一核”是指在課堂上通過提高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為核心。“三單”是指學生情況問詢單、實驗(觀察操作)任務單、實踐任務單。“四環”是指“問題—過程—小結—遷移”這一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核”,教師開展課堂教學,重視學思結合,彰顯自主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學習能力以及思維能力。思維型課堂教學理論涵蓋了應用遷移、自我監控、自主建構、認知沖突四個方面的基本原理;明確了精準課堂教學目標、彰顯知識構成環節、提升智能與思維能力、培養非智力因素、營造教學氛圍、分層教學等七個方面的課堂基本標準;還明確了在教學活動過程“雙主體”師生關系的關鍵性,提倡師生課堂互動。
“三單”,學生在準備上課前,需要提前有針對性地展開預習,制作學情情況問詢單。教師在上課前對學生展開提問,從而更好地了解學生的科學素養,在這個基礎之上,教師才能夠更好地設置學習要求。增進師生間的交流,教師可以更加清楚學生的思想,根據課前的了解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出正確的判斷。
合理的探究需要建立在大量的實操之上,教師理應幫助學生完成“實驗(觀察操作)記錄單”,記錄實踐操作中總結的經驗,在實驗準備階段,教師合理制作記錄單,讓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實驗的重要所在,實驗記錄并非只是機械化地記錄。實驗記錄具備了實效性、操作性、指導性以及層次性。
在科學生命化課堂教學中,課后實踐屬于教學的延伸,是要讓學生將理論上的知識轉化成動手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實踐任務單”就是大力挖掘教材當中與課后練習相結合的知識,鞏固實踐任務需要步步為營,有針對性,同時不可忽視“即時評價”。
“四環”,在教學引入時要求教師點明課題,提高學生的情趣與欲望,營造教學氛圍,增強學生的思考能力。在教學環節中,教師課前構建問題情境,假設學習的沖突,提高學生自主能動性。關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的互動,關注學生知識形成的積累。了解教學的理論與策略,對經驗教訓反思,重視認知。
小學科學生命化課堂的宗旨在于讓教師和學生都具有心理健康意識,讓教師和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生命意義,讓學生的科學素養得以提升,讓生命更有價值,從而締造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