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景雷
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就要執著于教書育人”,要愛學生,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用心去感悟孩子們每一絲的變化,用童心去感受孩子們的喜怒哀樂,使他們在愛的呵護下健康成長。用教師的人格魅力及知識本身的魅力引發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喜愛;教師要把課堂當作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用動態生成的觀念,重新認識課堂教學,構建新的課堂教學理念。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一定會喜愛數學,愿意學數學,課堂教學才會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學生喜愛的教師呢?
讓學生學“有趣”的數學
喚起興趣是引導兒童學習數學的第一要務!有時,數學課在學生的心目中是枯燥無味的。有很多學生對于學習數學缺少興趣,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很大程度是由于我們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只注重了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我們可以把一些知識進行改編,融入到故事或閱讀的環節中,使學生在聽故事的同時就了解了題目的含義,在故事情節的轉換中解決了問題。因為他已經參與其中,所以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效率一定會很高。新的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吳正憲老師說過:一節課的開始就像整臺戲的序幕,也仿佛是一首優美樂章的序曲。開始的情景創設得好,就會引人入勝,燃起孩子們求知的欲望,收到先聲奪人、一舉成功的奇效。此外還可以讓學生在掌握必要知識的同時,感受到數學的力量。
我們應該積極為學生創設“數學真奇妙”的學習氛圍。新的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學習數學的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經過教師的精心設計,學生可以體會到數學還可以這樣學,對數學的評價不再是“枯燥無味”,由此形成“想學——愛學——會學——學會”的良性循環。讓學生學“有趣”的數學,學生會喜歡你的。
讓學生學“與生活密切聯系的”數學
吳老師言:學習有意義的數學就是引導兒童對于生活中“數學現象”進行“重新解讀”。教師要善于設計與生活實際有聯系的數學情境。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怎樣才能做到把數學知識和生活聯系在一起呢?我想:首先教師在生活中應該有一雙善于發現數學問題的眼睛。如:在生活中有很多商場和超市都有一些促銷活動,在這些活動中都存在著數學問題,作為數學教師,應有意識地收集這些與數學密切相關的生活信息,并進行篩選,選擇有價值的信息在課堂上呈現給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和生活的密切聯系,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并學到知識。讓學生學“與生活密切聯系的”數學,學生將更加喜歡你。
讓學生學“能聽得懂”的數學
正如吳老師所說:對于兒童而言最大的痛苦莫過于“聽不懂,學不會,還得被大人們強迫地聽,強迫地學”。小學生要學“學生能聽得懂的”數學,一是數學學習內容要貼近兒童實際,教學方法要符合孩子的認知規律。二是把數學變得簡單些,容易些,樸實些。簡單些就是用“熟悉”的解釋“陌生”的,用“具體”的理解“抽象”的;那么,怎樣才能做到吳老師所說的這些呢?我想,教師把課上好是工作中很重要的事情,也是教師必備的基本功。老話講:課上一分鐘,課下十年功。功夫是練出來的,是干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只有腳踏實地,苦練內功,才能在課堂上一展風采,贏得孩子們的喜愛。如果說教師成功也有捷徑的話,那對于當今我們的教師,我認為寫好課后反思,是我們教師成功的捷徑。一個教師寫十年的教案,你也不一定能成為一名好的教師,但是你只要寫一年的反思,你就一定可以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從吳老師身上對這一點體會得很深:吳老師寫了十幾萬字的課后反思,我想這可能就是我們教師成功的捷徑吧!只有讓學生學到“能聽得懂”的數學,學生才會倍加喜歡你。
讓學生學“不太嚴格的”數學
“嚴格的不理解,不如不嚴格的理解。”在吳老師的解讀下,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這觀點:小學數學的學習不要過于強調對某些數學文字的表面理解,而應力求引導學生對數學本質的真正感悟。鼓勵學生用自己并非“嚴格”的數學語言嘗試詮釋對數學意義的真正理解,從而把握住數學的魂!是啊,在數學學習中,應該是一個經歷認識、理解、掌握的學習過程,教師應該在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上多下功夫,幫助學生把新知識內化到自己的認知領域中,而不應該在表面上下功夫,讓學生機械地背誦、訓練,那樣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必然會受到影響,長期下去必將影響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所以,在教學中,老師應從知識理解的本身入手,創設好的情境,讓學生學“動手做的”數學、學“數與形結合的”數學,從而幫助學生真正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學生們將會“愛你一萬年”。
教之道,貴以專。既然做了教師,就要努力做一名讓學生喜歡的數學老師。
(作者單位: 北京小學大興分校亦莊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