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蓮
信息加工理論是隨著信息論和現代通訊技術,特別是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而誕生和發展起來的。一些認知心理學家將計算機技術和信息論原理引進人類認知活動的研究領域,用計算機模擬人的認知活動方式,把人的認知過程看成是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的過程。美國當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加涅提出的信息加工模式,博采眾家之長,最具有代表性。
學習的信息加工模式簡述
加涅認為,學習是一個有始有終的過程,這一過程可分成若干階段,每一階段需進行不同的信息加工。學習的模式是用來說明學習的結構與過程的,它對于理解教學和教學過程,以及如何安排教學事件具有極大的應用意義。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論比較完整地描述了有機體的信息加工過程,這個過程大致分為以下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注意刺激,外界刺激通過感受器轉變為神經信息到達感覺登記器;第二階段是信息編碼,是對短時記憶中的信息進行精細加工和積極轉換;第三階段是儲存信息,有助于在需要應用時成功地提取或檢索信息;第四階段是提取信息。
課堂教學研究
信息加工模式理論對教學的啟示 ?一方面,教學過程程序化。加涅理論的具體主張便是教與學的程序化,實質上是用行為主義的方法,從信息加工的角度去研究學習的。根據學習過程的不同階段,教師的側重點也各不相同。首先,激發興趣,明確目標。其次,關注內容,提煉信息。第三,信息編碼,有效儲存。第四,應用反饋。另一方面,學與教的關系。加涅首創性地描述了學習過程和教學事件之間的關系,從而揭示出教學事件的本質。加涅認為,教師的教學能否促進學生的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學習過程的認識水平。加涅信息加工理論給教師帶來啟示:要遵循學習在不同階段的特點來創造最佳的外部條件,以提高教學的質量。
運用學習的信息加工模式設計《制作簡易桿秤》主題教學 ?加涅最后將學習的過程概括成8個階段,即動機、領會、獲得、保持、回憶、概括、操作和反饋。各階段設有對應的教學事件,即激發學習動機,把目標告訴學生,指引注意,刺激回憶,提供學習指導、增強保持,促進學習的遷移,讓學生寫作業并提供反饋。以下闡述運用學習的信息加工模式,進行《制作桿秤》主題教學設計。
一、認識杠桿平衡原理
1.認識杠桿尺;
2.初步嘗試通過掛鉤碼使杠桿尺保持平衡;
3.通過解決杠桿尺的平衡問題,找規律:左側鉤碼個數×左側鉤碼到支點的格數=右側鉤碼的個數×右側鉤碼到支點的格數。
二、設計桿秤
1.認識桿秤結構:秤盤、秤桿、秤砣、稱毫;
2.學會使用桿秤稱量物體;
3.設計簡易桿秤:學生根據教師出示的制作材料設計簡易桿秤,并把設計圖畫在記錄單上;
4.展示、評價設計圖。
三、制作桿秤
1.根據設計圖確定制作材料及規格;
2.討論制作簡易桿秤的方法步驟:制作秤盤、秤砣、提繩;
3.分組制作簡易桿秤;
4.展示作品。
四、稱量測試
1.調試秤盤不放重物達到平衡,確定“0”刻度位置;
2.在秤盤上放50克、100克或者1千克的重物,確定量程;
3.將定星點與該刻度之間分成等分,確定最小分值;
4.應用修正:一是用簡易桿秤稱量標準物的質量,看實際誤差多大,并分析產生誤差的原因,二是使用簡易桿秤稱量物品,如橡皮、鉛筆盒、剪刀。
運用信息加工理論在教學中的思考
首先,加涅認為教師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和管理者,也是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定者。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是由八個階段組成的。在每個學習階段,學習者的頭腦內部都進行著信息加工活動,使信息由一種形態轉變為另一種形態,直到學習者用作業的方式作出反應為止。運用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論,分析學生的學習過程,并針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教學設計,能夠實現教與學的協調統一,使學生學習動機明確、學習主動、記憶牢靠、應用靈活、能夠較好地完成教育目標。
其次,信息加工理論把學習過程描述為信息“輸入——編碼——加工——貯存——譯碼——輸出”的過程。信息概念、信息過程的應用雖然十分廣泛,在某種程度上對機器適用,對人類也適用,但是沒有囊括人類認識的特殊性和復雜性。人的認知過程主要以理性認識為主導,以個體經驗為基礎,并始終伴隨著情感和意志活動。人類的學習是受人的意向調節的,而這些只用信息過程是代替不了的。
最后,信息加工理論雖然對教學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但它提供的只是一種指導教學的基本框架,它注重的是如何影響和促進學生學習過程,而不大注重教學內容如何編排。信息加工的四個階段:個人登記、編碼、儲存和提取信息,不可能是分別單獨進行的,信息加工過程的幾個階段密切聯系甚至存在環節反復,并且這種反復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學習層次的遞進、修正過程。
(作者單位: 北京市通州區玉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