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辰
摘 要:2019年,由愛奇藝出品、米未聯合出品的原創類音樂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全網首播,引發一時轟動。《樂隊的夏天》有哪些創新點和局限性?“樂隊”綜藝節目的未來發展有何對策?
關鍵詞:《樂隊的夏天》;“樂隊”類綜藝;音樂
引言:以“樂隊”為旗幟的綜藝,在中國的綜藝史上,只有江蘇衛視的《中國樂隊》和央視的《超級樂隊》,可惜節目效果都不盡如人意。放眼世界,獲得音樂圈認可的也只有《美國超級樂隊》和韓國綜藝《超級樂隊》兩檔節目。可見“樂隊”屬于節目內容上的藍海。
隨著大量優質樂隊涌現、成熟的商業模式介入、市場環境逐漸明朗等等,“樂隊”類綜藝在我國的出現亦有其必然性。
一、《樂隊的夏天》創新點分析
(一)疏通節目核心邏輯
節目主要以“樂隊音樂現場表演”的形式呈現。節目沒有設置帶有評判性質的“導師”,而是將所有投票權給予現場觀眾。賽制很好地回避了有關“音樂價值”、“音樂類型”方面的爭議,而直接引導在“觀眾喜愛”的結果判斷上,既避免了各方之間的潛在矛盾,也保持著不同風格樂隊間的競爭性,增強了節目的看點。
《樂隊的夏天》現場觀眾分為“觀眾樂迷”、“專業樂迷”和“超級樂迷”三部分。“觀眾樂迷”來自各行各業,“專業樂迷”為音樂從業人員,六位明星藝人擔任“超級樂迷”。每種樂迷都擁有一定數量的投票權。細分的“樂迷”設置兼顧了專業性和娛樂性,所有人在現場都有自己清晰的定位坐標。
(二)重視用戶實時反饋
對于《樂隊的夏天》,導演小組使用“小型看片會”加“行為記錄”的驗證模式。第一期節目播出后,“現場觀眾的鏡頭太多”“樂隊表演剪輯了太多評論鏡頭”等意見被迅速吸取;未播放的樂隊表演更是在第三期末尾集體亮相。“用戶不會提前告訴你他喜歡什么,你只能通過測試知道他不喜歡什么。”節目總制片人表示,用戶調研的邏輯在于證偽。之所以導演專業判斷和用戶反饋能夠達成共識,正是因為團隊基于這種理念在后期對成片的反復打磨。
(三)獨創“Live”營銷模式
“Live”指真實感、現場感。《樂隊的夏天》努力將“Live”文化延伸到公眾層面,讓更多人感受到樂隊文化帶來的活力和熱情。播出節目中,樂隊樂手用優酸乳果果昔敲打樂器、主持人使用vivo X27拍攝演出現場照片。定制化廣告以及場景深度融合,借此不斷闡述品牌的核心價值,更容易被用戶接受。
《樂隊的夏天》還在北京團結湖地鐵站設置場景互動,將年輕人的真實“Live”場景與生活區域關聯,直擊核心潛在用戶。節目首播當晚,《樂隊的夏天》特別在全國范圍內聯動了27家“Live House”舉辦線下狂歡,參演樂隊與樂迷現場零距離互動。
二、《樂隊的夏天》的局限性
(一)刻意制造沖突痕跡
前期節目中如法炮制了《中國有嘻哈》中“老炮”和“練習生”之間的矛盾對立。節目在上千只樂隊中進行挑選,卻偏偏不合時宜地選擇了練習生樂隊,試圖人為制造沖突的目的非常明顯。第一期的節目以“吳青峰曝蘇打綠成團危機”為標題,嚴重偏離節目的初心和宗旨。經過驗證,觀眾并不為這些話題買賬。
(二)弱化舞臺表演的跡象
第一期節目中,節目的時間分配沒有充分重視舞臺本身——將近半小時的時間進行訪談,才終于進入正式表演;3支知名度較低的樂隊被剪輯在一起,一共只有3分鐘的播放時間,而練習生樂隊卻擁有相對完整的剪輯。與之相比,韓國綜藝《超級樂隊》之所以口碑良好,是因為它能夠完整客觀地展現了樂手的演奏,將節目重點放在音樂本身。
(三)樂隊標簽化的嫌疑
在第一期節目中,超級樂迷馬東在樂隊初次集合時說:“30多個樂隊,安安靜靜坐在這兒,到現在還沒有打起來,這是多么難得的一件事。”以及點評樂隊時高曉松“樂隊里好看的姑娘不是跟吉他手就是和經紀人在一起,沒有貝斯手的事”等言論。為了將“什么叫朋克”普及給觀眾,節目把幾支朋克樂隊的表演進行了鬼畜剪輯,容易使觀眾將“朋克”與無聊、淺薄等貶義詞畫上等號。這類以偏概全的標簽會對新觀眾產生先入為主的印象,一定程度上歪曲了音樂文化的內涵。
(四)節目音樂專業性偏差
前兩期節目中,都出現了音樂知識的錯誤。樂隊鼓手表演了一段架子鼓“solo”,節目錯誤的稱其為“滾奏”;普及傳統樂是“一、三”強拍之后,進入了一段不相符的表演;放出錯誤的歷史人物照片等等。
三、“樂隊”類音樂綜藝的發展對策
(一)增強節目的專業性
要做好一檔主打亞文化的綜藝節目,前提是“吃透”這種文化。樂隊文化作為一種“舶來品”,有著長達百年的歷史,涵蓋了不同的風格、不同的經典。“樂隊”類綜藝節目的核心內容是樂隊的現場表演,節目的專業性首先體現在完整展現樂隊表演。除此以外,“樂隊”類綜藝需要由外及里地增強專業性——從燈光、舞美等硬性指標,到樂理、音樂內涵等軟性知識。優秀的“樂隊”類綜藝節目,既要能讓外行看到“熱鬧”,更能讓內行看到“門道”。
(二)注重線上與線下營銷結合
作為線上的綜藝節目,如何實現受眾轉化價值?線上采用廣告植入,與贊助品牌聯動;線下搭建宣傳場實景,與“Live House”、與音樂節聯動都是可行的方式。“樂隊”類綜藝節目在營銷上具有天然優勢——節目通過音樂傳遞價值,為品牌賦予文化意義,促進線下消費。線上和線下營銷都應當與樂隊文化的題材屬性契合,能夠引發用戶共鳴,甚至點燃文化潮流。
(三)發掘新興獨立樂隊
盡管優質樂隊已經層出不窮,但是知名度高的樂隊還是少數。發掘新興樂隊可以增添節目的新鮮感,同時為音樂圈“造血”。一方面,節目主辦方可以與各大獨立音樂廠牌合作,聯合發起旨在培養、發掘獨立樂隊的音樂計劃;另一方面,節目可以嘗試通過開展全國海選,選拔一定比例的新生力量,與老樂隊同臺競技;或者直接招募樂手通過競技組建樂隊。
結語:《樂隊的夏天》在諸多方面都有開創性,盡管有缺陷,但是總體瑕不掩瑜。希望這檔綜藝節目能夠營造良好的音樂氛圍的同時實現商業價值的轉化,為樂隊文化的傳播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李重謙,牛綠林.音樂綜藝發展趨勢以及創新[J].戲劇之家,2019(11):79+81.
[2]黃萃青,張強.綜藝音樂節目的傳播體系創新[J].新聞戰線,2018(12):128-129.
[3]袁也.音樂類綜藝節目的創新與守成[J].現代視聽,2013(07):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