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軍
摘要:能源問題的逐漸凸顯讓世界范圍內的建筑工程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尤其是節約能源對于建筑行業而言也成為了重要的研究課題,近年來節能環保技術的應用在各行各業都有了長足發展,建筑工程領域也有眾多技術朝向這一領域有所延伸,不過在應用情境下任何技術都不能夠操之過急,節能環保的達成效果需要的是成熟的技術以及設備支持,對于我國的建筑施工節能技術應用,還需要從實際操作階段入手,作詳細的論述解析,才能夠明確了解這一領域的未來動向。
關鍵詞:節能技術;環保應用;建筑工程施工
我國建筑領域對節能技術的應用比例不可謂不多,眾多新項目都以節能環保作為主要宣傳點,因為建筑工程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資源,因而其環保結構的提升一直都屬于行業的重點研究內容,目前我國節能環保的建筑工程項目在技術水平上存在差異,部分技術的負面作用可能超過其積極意義,因而對于節能環保技術在建筑行業如何應用與選擇,還需要再做考量,切不可顧此失彼。總結當前應用形勢下的不足,能夠更好的指導將來節能環保產品以及設備在建筑行業的應用方法。
一、建筑工程節能環保的實際作用
節能環保口號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巨大,同時對各行業的技術發展也產生了強大的推動力,對于 建筑行業也同樣如此,那么能夠產生如此效果的節能環保意義何在?其在建筑工程領域的實際作用又在于哪里呢?通過對建筑行業的綜合考察,我們能夠發現以下幾個要素,在節能環保對建筑領域的行業意義上給出了答案。
首先建筑工程需要的工業設備眾多,其中包括建筑照明建筑保暖以及能源消耗等多種類型的設備,都存在對環境的污染以及能源的浪費,包括傳統的能源發動機在運作過程中會排放出大量的廢氣,對周邊環境影響巨大,同時多種建筑材料雖然對于加固工程素材具有良好的效果,但其負面作用則會影響環境整體水平。所以在當前,使用新能源以及清潔能源改善這一狀況勢在必行,這也是建筑行業對新型工藝以及材料運用的比率空前提升的原因所在。
隨著社會需求的增加,建筑工程的運作效率以及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我國更是因為綜合國力的發展在建筑行業上飛速進步,快速的發展必然導致畸形的行業態勢,因此跟緊國際腳步,加緊改善建筑行業能源消耗結構,提升綠色建筑比例,是當前行業乃至國家的當務之急。
二、建筑行業節能措施的具體考察
當前對于建筑行業的節能措施實際應用種類多樣,并非完全限制在技術以及設備兩個方面,然而最為基礎性的轉變在于觀念,傳統建筑行業對于水源的消耗比例巨大,尤其是清洗各類設備以及車輛時需要強力水流沖刷,并且對于用后水源缺乏合理利用方法,導致大量水資源浪費。而在提升了節能意識之后,對于圖1當中的設備沖洗結構的改造,使得單次沖洗使用的水量大幅度降低,并且能夠維持基本相同的清洗效果,并且應用于底部的排水槽能夠將用后的水源導流至其他施工區位,合理進行分配利用,形成水資源的多梯次使用,避免對于資源的浪費情況發生。
其實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類似方法,例如對于混凝土比例的調整,傳統工業配方比例需要根據地質條件以及原材料價格進行調整,而當前的新型環保配方不僅具有更高的性價比,同時在實際使用效果上也有不小的提升,因此在建筑行業中,也有大部分施工隊伍選擇新型環保混凝土材料,提升了建筑節能減排效果的同時,也為成本的節約帶來了更具可行性的選擇。
三、技術設備改善對建筑工程節能環保的作用
以往建筑工程設備的使用以及采購,重視的都是性價比,而在能源消耗領域考量則相對較少,當前新能源設備的普及已經逐漸推廣到了建筑工程領域,各種工程車輛的能源系統都可以通過升級或者換新從傳統燃料驅動轉換為新能源驅動,通常以電力作為主要能源,這樣一來所產生的排放量能夠大幅度的降低,并且能夠在成本消耗方面帶來更好的控制效果。
圖2中的新能源噴灑車作為建筑施工中常見的車輛設備,使用頻率以及需求量都是相當巨大的,而對于這種能源車輛的系統改進,能夠極大地提升建筑工程的節能減排效果,尤其是燃料消耗以及排放方面的改善更是相當巨大,可以說在建筑量與原本最大的污染問題通過能源的更換得到了完美的解決。
對于建筑工程行業而言,未來節能減排還將體現在多個方面,并且隨著技術水平的提升也會有更大更好的發展趨勢,從技術、設備、人員素質等多個綜合方面產生巨大的影響,促進行業進步的同時,也為環境保護以及可持續發展帶來更好的效果提升,使得改善生活環境的同時對生活質量的改善也有足夠的保障。
四、結束語
建筑工程技術以及材料的使用是施工中與節能環保關系最為密切的方面,因此在這兩項內容的應用上,應當妥善進行改進,一方面推進自研技術的發展,同時也吸取國際先進經驗在這方面的創新舉措,促進我國建筑領域在節能減排以及環保方面的效果提升,為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持久的動力與良性促進因素。
參考文獻:
[1]朱熾鑫. 建筑工程中節能環保技術作用研究[J]. 資源節約與環保, 2016(4).
[2]閆佳麗. 建筑工程綠色施工的創新技術應用以及節能環保方法研究[J]. 冶金叢刊, 2017(3).
(作者單位:南通華新建工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