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志
日前,云南省綠春縣砸了2個億建高中的話題引發討論。該縣是全國最后一批尚未脫貧的深度貧困縣之一,2018年全縣公共財政預算總收入2.5億元,地方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5億元。? ? ?(11月18日 光明網)
? 綠春縣是窮縣辦富教育的典型案例。作為深度貧困縣,這里不僅教育基礎設施差,此番建校之前初高中共用校區,而且其他一些基礎設施同樣相當薄弱,比如沒有出租車,道路狹窄到公交車都需要單獨定制。因此,在教育上的重金投入,決心更值得稱贊。
? 事實上,盡管綠春縣建高中的錢,大部分還是靠國家轉移支付,不過考慮到當地財政的積貧積弱,加上爭取來的資金都是義無反顧地投向教育,說明當地很清楚,提升教育水平是關乎長遠發展,且值得砸鍋賣鐵去做的。
其實從投入效果看,窮縣辦富教育也很快收到了回報。今年夏天,第一批新校區高三學生的高考成績,創下了綠春縣史上前所未有的紀錄。
? 貧困地區在教育投資上適度超前,值得嘉許也值得推廣。不過話說回來,在學校建起來之后還是得考慮到高水平投入的持續性問題。其實對綠春縣來說,建學校所代表的硬件建設,遠遠不是最核心的。比如報道就提到,綠春縣長期面臨著被周邊地區“掐尖”的局面。
? 相對于硬件投入,教學理念、教育資源比如師資等,是很難在短期內提升的。尤其是綠春縣本身財力不足,如果后期的軟件建設,跟不上這2個億高中的硬件環境,那么窮縣辦富教育的積極效果也會被打折扣。
? 面對這種局面,站在教育部門的角度看,必須更加兼顧公平。像綠春縣這種被“掐尖”的貧困地區,出不了教育政績,自然很難像名校那樣受到優待。從教育公平的角度看,這種局面必須打破。同時,對于“掐尖”也得有進一步的規范,不能讓砸鍋賣鐵辦教育的落后地區寒心。
? 對當地來說,不應將窮縣辦富教育理解為建一所學校這么簡單,它仍然得平衡經濟實力和教育投資之間的賬本,畢竟這是一場長跑,更值得投資的地方還在后面。能不能留住優質的生源,留住優秀的教師,僅僅靠富麗堂皇的硬件是遠遠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