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明
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被視為新教育的旗手及現代教育的代表,他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從做中學”等教育思想,強調了教育與生活、教育與社會、教育與實踐緊密結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是要促使老師放開思想放開手腳,引導學生投入生活、適應生活、創造生活。在學校教育中,如何運用杜威教育思想,引導學生與生活相聯系,多角度、多層次地分析思考,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試以個人點滴教學實踐為例。
在教學活動中持續培養。營造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把“創造性提問”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每學完一篇課文、一個章節、一個框題內容后,鼓勵學生大膽提問、質疑反思,有意識地把學生的思維從課本引到生活中去,鼓勵他們運用批判性思維,在課內學習與課外生活的有機聯系中,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如講授《神奇的極光》時,我要求學生“以極光為話題展開想象,自由問答”。一學生提問:如何開發利用極光?有的說作為極地旅游資源,有的說研制成可以摧毀或攔截核武器的設備;一位女生則說要研制出像極光一樣美麗的衣服……再如,講授《滕王閣序》后布置想象作文:“如果王勃不是英年早逝,他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將會怎樣發展?”要寫好這個文章,需要閱讀大量的資料,經過綜合分析,用歷史的、發展的、辯證的思維方法,才能寫出不同之處來。
杜威說:“興趣是一種黏合劑,它標志著自我在行動上、欲望上、努力和思想上與客體融為一體。”“興趣并非學習的前提,而是與所學習的事實或所建議的行動和正在成長的自我之間取得一致。” 實踐證明,學生們十分樂意插上想象的翅膀,運用創造性思維,將課內探究性思考與課外實際生活有機結合。研學旅行、實踐活動等亦是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創新熱情,開啟學生智慧的“第二課堂”。
在教材的“課后思考題”設計中持續培養。根據學科特點,有意識地在各個學科的“課后思考題”中,設計一些有利于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問題,要求老師在這個“問題”的啟發下,引導學生“繼續追問”,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創造能力等將會在“不斷追問”中得到發展。在課外閱讀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馳騁想象,自由發揮,填補“空白”,也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極好途徑。如閱讀《江河之戀——記水利水電工程專家張光斗院士》后,我讓學生想象三峽工程完工后高峽平湖的旅游盛況。有個學生的描繪十分生動感人:“那高峽平湖一塵不染,就像一塊巨大的碧玉,晶瑩剔透又波光粼粼……湖水四周青山環抱而游人如織,萬頭攢動而怡然開懷。西江石壁,巫山云雨,高峽平湖,遠離塵囂,‘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在大中小學各種考試、教育評價中持續培養。有意識地增設“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的試題”,讓課堂上的“發散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辯證性思維”等思維能力在考試中較大范圍地應用。與之配套,如果老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方式改變了,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加強了,教育評價方式、考試錄取方式等均需相應的改革。
作為老師,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時,不一定需要多么高深、豐富、完善的知識技能,但一定要有博大、寬廣、包容的人文情懷,要有樂于傾聽、敢于肯定、善于拋出話題的“機智和理智”。當教科書上的結論不能完全讓學生信服,當老師感覺到學生的提問完全超越了自己的認知能力,當學生敢于和老師共同論辯,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就得到了有效培養,我們的“課堂革命”也走入了新天地!
(作者系中國教育學會特約觀察員)
責任編輯:周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