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貴潤
2001年,“兩免一補”政策開始實施,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免雜費、書本費、逐步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其中,“一補”指的便是貧困住宿生補助。剛實行補助政策時,學校根據各班住校生人數30%的比例下放指標,各班級根據學生家庭貧困程度,經全班投票后決定補助對象,評上后一次性發放補助。
但出人意料的是,存在著相當一部分的貧困住宿生領到補助后大吃大喝,有的三五成群在飯店聚餐,湊成一桌一頓就揮霍光了,花錢大手大腳,表現得非常闊氣。他們絲毫沒有珍惜之意與感恩之心,覺得拿政府補助是理所當然的。這種現象引起了我的思考:到底如何通過發放補助金,最大限度地體現出教育的價值,使“一補資金”成為一種很好的教育手段呢?
我認為學校既應把貧困補助落實到位,又應讓獲得者感受到金錢的來之不易。基于這種認識,學校開始實行“勤工儉學”的辦法。在學期初,學校會初步確定貧困住校生名單,之后給名單上的每個學生分配任務,有的負責車棚管理,有的負責餐桌擦洗,有的負責教學樓道的清潔維護,有的負責宿舍樓道衛生……人人都有固定的“崗位”及隨機的任務。學期末,學校會根據學生們一學期累計的“積分”數額,決定其能否享受補助。辦法實施后,學生領到補助后的行為改變了,再也沒有出現奢侈揮霍的現象。通過付出勞動享受補助,學生認識到金錢來之不易,也體會到了權利和義務的關系。
這件事讓我認識到,學校無小事,事事是教育。學校里的一切工作都應賦予教育的意義,最大限度地體現教育的價值。
美國《時代》周刊曾調查過兩組人,一組有犯罪記錄,另一組事業有成。對這兩組人提出同樣的問題:“在你小時候,母親做的哪件事對你一生影響最大?”有兩個人不約而同地講到了同一件事。其中一人是有犯罪記錄的人。他說:“母親端來一盤蘋果,有大有小,有青有紅,弟弟不假思索地就說要大的,遭到了母親嚴厲地批評,其實我也想要大的,但我知道這樣就會挨批評,就反著說,結果母親很高興,把大蘋果獎勵給我。那件事告訴我,要想得到大蘋果就要說假話。”另外一個人事業有成,他也提到這樣一件事。他說:“母親端來蘋果,我想要大的,可母親卻說,你們都去除草,誰除的多,就可以得到大蘋果。最后,我除草最多,得到最大的。那件事告訴我,要想得到最多,就得付出最多的勞動。”
“一補資金”不同的發放方式,“大小蘋果”不同的分配原則,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和教育意義,給一線教育工作者帶來啟發——讓學生樹立健康正確的價值觀,是教育價值最重要的體現。教育應當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所有工作都應有教育的含義。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想不盡義務而享受幸福生活,最終將成為一個令人譴責或令人遺憾的人。權利與義務的和諧,個人幸福與為他人的幸福和利益而勞動的和諧,則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最終理想,只有在這種和諧的情況下,人才能成為真正的人。由此可見,學校的工作不能隨意而為,而應精心巧妙地設計,提高工作的教育含金量,讓教育豐滿起來、厚實起來,以理想的教育實現教育的理想。
(作者系山西省方山縣第二中學校長)
責任編輯:王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