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銀霞
本學期,我們年級組教研活動同題課例研討的課文題目是《坐井觀天》。這是一則有趣的寓言故事,內容簡單易懂。但是這么短的課文,如何開展教學?怎樣在輕松愉悅的語言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我們一時陷入了困境。出乎意料的是,年級組沙老師新穎的課堂教學設計,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識字寫字:追根溯源,觀形明義。“喝”和“渴”是本課兩個最難寫且最難認的字,酷似一對雙胞胎,極易混淆,區分這兩個字就成了本課生字教學中的重難點。沙老師采用追根溯源法教學,先引導學生從漢字原形上觀察——“喝”字的左邊是一張口,右上是一和口,右下是一個人彎著腰在用瓢舀水,讓學生看字源圖猜字,由于字源圖形象直觀,學生很快就猜到了“喝”字。“渴”字的漢字原形右側與“喝”相同,左邊是一道長長的水流。有了前面認識“喝”字的經驗,學生很容易就猜到了“渴”字。有了字形的認識,然后再從字義上進行辨別,“曷”在“渴”字中表示沒有了,水沒了當然“渴”。“曷”在“喝”中表示大聲喊,大聲喊當然要用口了,所以“喝”是口字旁,喝水也要用口。
解詞造句:準確到位,靈活運用。文中有一個四字詞語——無邊無際。學生能夠說出“無邊無際”的意思。但沙老師覺得教學到這個層次還不夠,一是學生還不能準確地理解“際”的意思;二是這樣的詞語有一個“類結構”,學生不能舉一反三;三是學生說的句子只是課文的影子,缺少情境。閱讀教學要做到準確到位、靈活運用、開拓思維。沙老師先讓學生查字典,理解“際”的意思,發現“邊”和“際”意思相近。接著,引導學生發現這個詞語的類型ABAC式,繼而舉一反三,進行詞語拓展補充練習。然后,引導學生用“無邊無際”造句,提醒學生不要總是用課文里的一個格式,可以有創新,要有故事情境。于是,學生造出優美的句子:無邊無際的草原上到處都有雪白的羊群;我終于有機會看到無邊無際的大海……
“小”短文也有“大”味道。這節課,師生們沉浸在古文漢字的樂趣中,提升了學生的思想認識和思維深度,深度挖掘了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讓語文課回歸語文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