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正清
我們現在的中小學應試教育和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太重的問題是由很多因素綜合促成的:(一)中國人傳統的“學而優則仕”觀念,家長們總覺得孩子多讀點書,多學點知識,考個好大學拿個好文憑,可以找個好工作。這也是把應試教育做到極致的衡水中學、毛坦廠中學還廣有市場的原因。(二)教育的細胞——學校,校長基本屬于上級委派任命。而政府考核教育局用學生成績和升學率最簡單最易量化,所以政府考核教育局,教育局考核校長基本都用這種指標,迫使校長把管理的眼光也只有集中在老師們的教學成績和分數上。(三)近年教師職稱評定很多中小學校把老師教學成績也作為晉職打分的重要依據。(四)更主要的我們的教學的拐杖——課程設置和教材內容出了問題。
比如:小學一年級的,最早只有《語文》《數學》兩本書,現在卻有《美術》《音樂》《體育》《科學》《思想品德》《社會實踐》《衛生與健康》,有的學校還會選擇給孩子們上《英語口語》,還有《計算機的初步認識》等,這里邊,只有《體育》沒有教材,孩子字都不識幾個,生活經驗也不豐富,怎么來理解這些知識?
我們的社會需要各種職業的行家、勞動者,士農工商,三百六十行,學生們各人應該術業有專攻,教育應該傳授的是學生們在現代社會必備的生活知識、技能和一些今后從事專門職業的一些行業知識、技能。小學階段,孩子們接觸到應該是平常生活所需的必備的一些基礎知識和一些基本技能。比如:
《語文》,常用漢字的認識,查字詞典的方法,基本的口語交際,假條、通知等一些應用文寫作。又不是個個要培養成作家,令老師學生都腦大的作文好像怕沒有必要要求那么高吧?
《數學》,簡單的加減乘除運算,一些基本幾何圖形的認識和面積計算以及一些常用的買賣東西的生活計算足矣。可現在小學二年級就要學習“鈍”角的認識,這個字,二年級的學生讀音都沒學,數學老師教學時還得兼做語文老師的教學,把這個字的音形義至少讀音要教學給學生。
《科學》,涉及風雨雷電的一些簡單常用的自然科學生活常識,一些簡單的實驗操作技能,主要是培養孩子們對科學的探究的實驗操作能力和對科學研究的興趣。
《英語》,對大部分國人來說,到成人時會一些簡單的交際詞匯和語言便足夠了,又不是搞專業的,怕沒必要要達到幾級幾級的水平,
《音樂》《美術》也不必要掌握多高深的知識,一些簡單的唱歌技巧和樂理知識,以及一些簡單的繪畫方法足已,學生有興趣,以后自會向專業方向深造發展。
最重要的倒是增強學生身體素質的體育,學習興趣、習慣和勞動習慣的培養,我們現在的教育恰恰因為文化課的學習把孩子們這部分時間擠占得越來越少了。雖然現在增加了體考內容,但學校為應付考試,組織學生考啥練啥,不考不練,明顯讓體育教育變了味道,也限制了學生體育興趣和特長的自由發展。
我們現在的一些知識科目學習的教學目標要求太高,恨不能把學生培養成各個學科的專家(當然這肯定是不可能的事),結果忽略了學生個性和興趣的培養,學生學得又累,除了考試,別無他長。我們常說學校和社會是個大花園,什么是花園?百花齊放,姹紫嫣紅,有句俗話:“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現在的一些教學內容缺乏實用性,學習了當時應付考試還記得,久了不用遺忘了,比如我們一些語文的長篇大論的背誦文章,包括以前初中要求背的毛主席的一些文章《為人民服務》《人的正確思想從哪里來》等等(初中生的年齡特征和閱歷還達不到理解這些高深的理論文章的境界);還有不少政治考試的答案;小學數學里邊的質數合數,分解質因素,工程問題以及姜昆相聲笑話過的兩個水龍頭一個放水一個來水的應用題。中學數學里邊的因式分解、指數對數函數等等。有些欠缺實用性的知識恐怕只需查閱資料、咨詢請教別人當時知道就可以了,怕沒必要當常用知識牢牢記住。比如一些生僻字的音形義,有些歷史地理知識等等。我們的教學要求里要求學生們識記的內容太多,無形中增加了教學的量和難度。有資料稱:我們小學一二年級的數學學習內容就快趕上有些國家六年級的教學內容了。
我親眼所見一個老師教小學二年級的鐘表認識,孩子們課上沒完全掌握,課外輔導老師把學生叫到面前一個個教,有的孩子太小,連左右都搞不清,你叫他順時針逆時針,還幾格代表一分鐘,有的孩子剛學會,一轉身,老師叫他來認,又記不得了。老師教得叫苦連天,學生學得痛苦不堪,都難受。人家的孩子在天真爛漫的享受學習的快樂,我們的孩子在苦思冥想感受學習的痛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人家的孩子越學學習興趣越濃,我們的孩子越學越沒有學習興趣。雖然我們的孩子沒有輸在起跑線上,但從小覺得學習這么困難,如果喪失了學習樂趣和動力,除了應付考試,自己都不主動摸一下書,這樣的學習興趣、習慣和態度能保我們的孩子最終不輸在終點線上嗎?
其實我們的教育以前多有成功經驗。比如我國的傳統國學教材:《百家姓》《三字經》《增廣》《弟子規》《千家詩》……由于它在文體上采用了齊整押韻、通俗易懂、正反對比、循循善誘等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形式,讀來朗朗上口,以致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極其符合兒童們感性知識缺乏,但又記憶力強的年齡特征。以前的老年人但凡上過幾天私塾,經常會年念叨幾句里邊的經典語段,潛意識里把它當做人生座右銘,引領自己人生中的為人處世。那時的教材,教學形式也無需多復雜,就是學生吟誦,然后老師組織對下對子,由字而詞,詞而句,句而詩,詩而文,一步步水到渠成,也培養了七歲寫出《詠鵝》的駱賓王,十六歲寫出“離離原上草”的白居易和燦若星河的文學家、詩人、詞人……民國時的教育是傳統和西洋的結合,千古奇人——毛澤東便是那時教育出的典范。毛主席八歲求學,十六歲高小畢業,后入長沙第一師范,期間還經常花時間參加社會活動,用在學習上的時間可謂短亦,卻成了世界公認的哲學、軍事、詩詞、書法大師,學習效率和學問造詣可謂讓今人嘆為觀止。那時我們不僅政治家、社會活動家、詩人、文學家、音樂、繪畫……群星璀璨,人才輩出,科學方面,我們也培養出錢學森、茅以升、李四光、竺可楨、華羅庚、陳景潤等眾多科學家。獲諾貝爾獎的屠呦呦,推算起來,也應該是那個年代完成基礎教育學習的。
應試教育只重知識的記憶,忽略學生身體、心理素質、品德人格、學習技能、勞動職業技能的學習和發展,所以才有現在越來越多的學生自殺、校園暴力、人格缺陷……
現在很多人對我們的教育都不滿意,但又對今后教育應該改革的方向迷茫,有一種無可奈何的感覺。其實我國教育改革完全可以借鑒古今中外成功經驗,突破口可以首先選在課程設置和教材設定上,建議綜合老師、學生、家長各方意見,精簡繁雜課程科目,精簡各科實際應用不大的教學內容;增加對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手能力、勞動習慣培養的教學內容;增加法律知識和醫療保健養生知識的內容。降低教學和考試難度,中小學階段廢除競爭性考試,全部改為滿六十分即為合格的等級性考試。
我們的中小學學籍管理也有一些問題,十個指頭有長短,有些同學智力發育慢一點,或者因為其它原因一時學習沒有跟上進度,我們不少學校為什么不可以允許重讀、復讀甚至降級學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