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朦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將越來越受到重視。在小學音樂的欣賞課中進行視聽通感的教學應用,不僅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能夠極大地促進小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在小學音樂欣賞課中,由此涉及到的內容較為廣泛,在開闊學生視野的同時,也進一步實現了以美育人的教育功能。通過對視聽通感在小學音樂欣賞課中的有效運用進行相關分析與探討,希望在有效提升小學音樂教育教學水平的根本上,能夠進一步推進小學生素質教育培養,使其在感知體驗與創新創造能力方面獲得適應社會需要的終身發展能力。
關鍵詞:視聽通感;小學;音樂欣賞課;
引 ?言:在素質教育要求下,小學音樂欣賞課中采用音畫教學法突出了以美育人的教學特點。為了進一步實現這一教學目標,重點是針對藝術通感的有效合理運用,確切地說就是在聆聽音樂時,有效地運用視聽通感,使聽覺和腦海中產生意象相通的感覺而形成的畫面,并在重新進行音樂作品聆聽的時候,具體的畫面意象和音樂聽覺將又一次形成通感,由此提升了學生的審美感悟與體驗。
一、聽覺和視覺相結合的方式感悟音樂
通感是指人的各感官之間進行相互聯通和相互呼應,在人們改造世界的過程中,眼、耳應用的頻率最多,人的眼睛和耳朵在隨時地注視著和傾聽著,也就是說視覺與聽覺通常相互參與,并且具有一定的互通作用。在聆聽音樂的時候,對音樂的理解與感知均需構建在以往已有實踐經驗的基礎之上。由此可以看出,在音樂作品的審美過程中,聽覺和視覺的相互結合是最自然的,也是最頻繁的。所以音畫教學的方法在實際音樂欣賞運用過程中,可以自然的融入繪畫的環節,把聽覺和視覺密切充分的有效結合。
二、音樂作品可用美術的方式加深理解
在欣賞音樂作品的過程中,聽覺與視覺是緊密結合、密不可分的,在此過程中一定要有視覺配合共同的參與。南京藝術學院的施詠教授就曾說過,中國人音樂的審美心理主要是因為通感的自覺與運用,讓中國音樂收獲了不僅只是聽覺層面的形象,還有視覺層面的形象。且一些音樂作品的確存在美術藝術的相關內容,例如歌曲。這種音樂作品屬于詞和曲相互照應的綜合型的音樂形式,歌曲作品是以明顯的情感特征清晰的意象范圍與明確的發展線索構設了歌曲所應具有的內涵,如此人們在聽音樂的時候,才較易以視覺的美術形式和聽覺相聯通。例如,在人音版小學二年級下冊第六課的音樂欣賞課《獅王進行曲》這個作品中,標題不但具有相應的描繪性,將獅王威武的視覺形象首先映入學生的腦海當中。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每個聽眾都會形成各種各不相同的美術畫面聯想。在鋼琴顫音所形成的旋律中很容易在學生的頭腦中展現出森嚴的氛圍,使其產生心情緊張的情緒;甚至在有的學生腦海中會呈現出獅王威風凜凜的王者畫面。一位外國學者曾指出,聆聽屬于音樂作品其個性化建造的體驗和理解,聆聽其隱藏的本質創建了評估的困境。所以繪畫也成了揭露聆聽音樂作品本質的主要途徑。聽覺是無形無相的,較易形成空靈感,直接引出審美感,存在易逝性,而視覺是有形有相的,有存在性,讓人感覺真實存在,一般情況下都是間接性引出審美感的,這兩種感官各自有其優點和不足之處,視聽通感有效的添補了這兩種感官各自存在的缺陷。在聽音樂的時候,把音樂轉換成視覺形式,并不是把音樂中各元素和視覺中各元素一一相對。正因為音樂其不確定性,才會通過視覺內容來呈現音樂的多種創造性,如此才可以更加良好的構建兩個領域間的溝通和關聯,讓視聽通感可以有效充分的形成,音樂的不明確性特點使視覺表現活力得到擴展,學生對于審美的能力獲得更深一層的提升。相反,在對繪畫層面的音樂欣賞進行分析時,視覺和聽覺相互聯覺的更加緊湊同時產生共鳴,讓聽眾對音樂的體驗可以更加的豐富多彩。
三、音樂欣賞重視學科的綜合應用
音樂課的義務教育標準中重點強調需重視學生各科的相互綜合,而且學科綜合還需突顯音樂的特點,利用音樂材料來建造與別的藝術類別和學科的緊密聯系。在音樂課上,合理運用音畫的教學方法,也正是把音樂和美術兩個學科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音畫結合的教學方法可以充分的展現新課標下,對學科相互綜合教學理念的重點關注。此方法可促進學生手腦統一、共同使用,學生不但感知了音樂,又應用繪畫把音樂在腦海當中繪制出來,讓學生可以在音樂藝術的豐富心理活動當中開發其潛藏的視覺意象,以美術藝術的方法實現音樂藝術育人的功能。重視學生貫穿對個體人格的良性發展和完善化非常的有益,跨不同學科形式的視聽通感藝術教育是從個體和綜合素質開始,讓視覺感官和聽覺感官相互統一融合,同時最大程度的防止人為性的分裂,達到個體的全面發展,實現更高層次的審美體驗和審美追求。例如,在學習人音版小學二年級下冊第八課《新疆好》的欣賞課內容時,將音樂用繪畫藝術的形式呈現出來,不僅可以反映出學生內心中的自己,還能在聽音樂之時,從音樂中獲取自身已有生活經歷與情感體驗的信息,進而在大腦中呈現出與音樂作品表達相近的意象,將自己也想象為置身于美麗的新疆土地之上,從而讓審美通過客觀視覺性地形象呈現出來。欣賞音樂作品的繪畫藝術展現,最大程度地體現了學生最真實的審美感受。在一邊看繪畫,一邊聽音樂的時候,視覺和聽覺進行不斷的互動,主體和審美的客體進行不斷的聯通和相融,充分實現主觀和客觀的相互統一,審美變得更自由,學生對于音樂美的理解會更深刻,這種跨越學科式的審美體驗屬于獨立形式的聽覺或是視覺,其無法呈現。確切地說,主體從藝術作品的感性認識轉變成理性認識,讓主體真實的感受到音樂作品當中藝術家所要表述的真理和內涵,從而讓主體在心靈上與情感上獲得滿足。藝術通感讓審美直覺其時空界限得到護展,同時也使審美的維度得到擴寬,其在審美過程中沖破了主體和客體,感性和理性,現實和虛幻間的界限,實現人審美上的自由,明確了人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四、小學生的藝術通感更易于記錄
由王麗所寫的《通感表現與意象析論》的文章中提到,“兒童在繪畫的時候存在本能表達與任務表達的差異,年紀越小的兒童其越能聽從自己的本能意象表達,年紀越大的兒童越可以聽從任務安排和客觀事件的標準要求。”小學階段的音樂課上學習對象一般都是6歲到12歲年齡段的兒童,這一年齡段的兒童在進行繪畫創作時,一般都能聽從自己的本能意象表達。雖然兒童不能用言語說明其視聽中的通感體驗,而且他們繪畫的技巧水平也比較低,但他們的繪畫的確可以闡明相關的問題。根據相關實踐操作,可以證明學生完全可以用繪畫來表現對所聽歌曲《獅王進行曲》的通感體驗表現。
結束語:
總的來說,音畫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主要是以視聽通感作為理論基礎,在堅持音樂為本的前提下,重視音樂和美術兩個學科間的相互綜合,并同時重視教學中的整體覆蓋。視聽通感的經常運用,可有效的提高學生自身的審美體驗,提升了學生對音樂的感悟和理解,為音畫教學方法的有效實施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在小學的音樂欣賞課中運用視聽通感法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體驗,但這并不是此課程的所有內容或是最終的目的。音樂的欣賞方式有很多種,如果只把視聽通感當作提高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唯一路徑,這種個體感受的美,以及表現的美、創造的美和鑒賞的美只能是淺層次的、片面的。
參考文獻:
[1] 馮彤彤, 周友良, 尹詩睿. 視聽通感在小學音樂欣賞課中的運用[J]. 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 36(4):119-122.
[2] 吳梅華. 通感原理在音樂教學中運用的嘗試 [J]. 中小學音樂教育, 2014(11):15-17.
[3] 馬曉菲. 偉大的錯覺與美妙的享受——通感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的運用 [J]. 江蘇教育, 2014(5):50-52.
[4] 羅云芳. “聽、看、想、唱”——利用“通感”感受音樂[J]. 北方音樂, 2014(11):143-143.
[5] 湯雪紅. 巧借通感豐富體驗小學低年級音樂欣賞教學策略初探[J]. 兒童音樂, 2013(9):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