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的確良”太難令毛澤東感慨
進入20世紀60年代,由于中蘇關系逐漸破裂,我國對外貿易呈萎縮狀態。此時毛澤東一度考慮擴大從西方的經濟引進。他對法國議員代表團說:“我們反對資本主義,你們也許反對共產主義,但是,還是可以合作……”1964年1月7日毛澤東甚至提出:“在一定時候,可以讓日本人來中國辦工廠、開礦,向他們學技術。”但由于西方國家對我國持續的經濟封鎖,加上后來“文革”開始,我國對外引進工作幾乎限于停頓狀態。
進入20世紀70年代后,西方國家由于普遍發生經濟危機,急于尋找海外市場。與此同時,我國國內也開始糾正部分“左傾”錯誤,這為對外引進創造了有利的內外條件。
1971年八九月間,毛澤東到南方視察,期間他派出工作人員到街上搞調研。其中有位工作人員排長隊買了一條“的確良”褲子,回來后向毛澤東匯報說:“為了買條‘的確良’褲子,千辛萬苦排了半天隊……”這使毛澤東頗為感慨。隨后,他把周恩來找來,指示必須把糧食和棉花抓緊。他還問周恩來,能不能搞點化纖。甚至他還詼諧地說:“買件‘的確良’還要千辛萬苦,‘百辛百苦’行不行?”當周恩來說我們搞化纖的技術還不行時,毛澤東問:“能不能買?”接著,周恩來向李先念、余秋里等傳達了毛澤東“我們也搞點化纖”的指示。
就這樣,引進外國先進設備工作,正式提上黨和國家日常工作的議事日程。
毛澤東周恩來批準“四三方案”
1972年1月22日,李先念、紀登奎、華國鋒聯名向周恩來報送國家計委《關于進口成套化纖、化肥技術設備的報告》,建議引進中國急需的化纖新技術成套設備4套、化肥設備2套及部分關鍵設備和材料,約需4億美元。
后來,周恩來等人又以此為突破口,將對外引進的規模進一步擴大。這年5月5日,冶金部建議進口大型鋼板軋機,8月6日,國家計委提交了從德國、日本引進1.7米軋機的報告。11月7日,國家計委再次提出進口6億美元的23套化工設備。周恩來在審查這個報告時,要求將總額33億美元的另一進口方案送給他合并考慮,準備采取一個更大規模的引進計劃,報毛澤東批準。
1973年1月5日,國家計委向國務院提交了《關于增加設備進口、擴大經濟交流的請示報告》,對前一階段和今后的對外引進項目做出總結和統一規劃。報告建議,在今后三五年內引進43億美元的成套設備。其中包括: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纖、3套石油化工、10個烷基苯工廠、43套綜合采煤機組、三個大電站、武鋼1.7米軋機,及透平壓縮機、燃氣輪機、工業汽輪機工廠等項目。
這個方案被稱為“四三方案”,很快獲得毛澤東批準。以后,在此方案基礎上,我國又陸續追加了一批項目,計劃進口總額達到51.4億美元。利用這些設備,到1982年,國內興建了26個大型工業項目,總投資額約200億元。這些項目,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技術進步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1974年到1975年的“試驗改革”
“四三方案”的批準實施,帶動了對外引進工作的全面發展。毛澤東、周恩來審時度勢,果斷地進行了開拓整個對外經濟工作的部署。從1972年起,我國的外貿、金融及與之有關的其它經濟領域,出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對外引進技術設備、開展經濟交流的第二次高潮。然而,“四人幫”集團對這次對外引進工作竭力反對,設置重重障礙。
在周恩來等人的領導和斗爭下,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到1975年,我國對外經濟出現新的貿易格局,正如陳云所指出:過去我們的對外貿易是75%面向蘇聯和東歐國家,25%對資本主義國家;現在改變為75%對資本主義國家,25%對蘇聯、東歐。同時,這一格局對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以來已形成的一些片面做法進行了調整,使進口設備大部分放在沿海,小部分放在內地。它為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提供了物質準備和思想借鑒。正如鄧小平1987年回顧時所說:說到改革,其實在1974年到1975年我們已經試驗過一段。
(摘自《文史天地》 劉炳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