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空軍專家對殲-16給出高度評價:“它是我國自主研制的一型既可以對空,又可以對地的一個殲擊機,它不同于過去引進的蘇-27和蘇-30,而是把我們國家先進的電子系統,先進的導彈集中在它上面。”自1992年我國引進蘇-27“側衛”雙發重型戰斗機開始,這種戰斗機就成為我國空軍賴以倚重的主力裝備,在國土防空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我國引進蘇-27后不久就開始嘗試對該機進行自主改進,由易到難經歷了航電、武器、發動機、結構四個改進階段;從而獲得了豐富的經驗,為以后自主生產打下了基礎。殲-11B是我國第一種蘇-27改進型,該機使用國產先進雷達火控系統取代了蘇-27笨重落后的РЛПК-27系統,并通過引入國產化武器系統使該機可以發射PL-12主動彈和PL-8高機動紅外彈,超視距空戰能力大幅增強。
專家評價殲-11B飛機的電子系統和它的導彈都遠遠超越了之前的殲-11,而在后期,國產“太行”大推力渦扇發動機開始取代俄制發動機,從而完全實現了殲-11B的國產化,在發動機上不再受制于人的同時還節約大筆外匯。隨著蘇-30MKK戰斗轟炸機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引進,蘇霍伊設計局在“第二代側衛”戰斗機上的結構改進給予我國科研人員以很大啟發。
蘇-30不僅解決了“側衛”戰斗機在0.85-1.25馬赫跨音速范圍內最大過載降低到6.5g的缺陷,還通過補強增加了一對機翼內側重載掛架,進一步提高了載彈量。依靠在殲-11B上積累的航電和發動機改進經驗,再借鑒蘇-30的先進結構,殲-16通過應用先進座艙、有源相控陣雷達、先進航電、太行發動機、機體結構改進、機身隱身等改進最終成為我國數十年側衛戰斗機改進集大成者。該機目前已經成為我國空軍作戰性能最強悍的四代半戰機,在航電配置上遠超蘇霍伊原廠的蘇-35“超級側衛”戰斗機,先進程度甚至不輸美國空軍計劃采購的F-15EX,成為蘇-27“側衛”戰斗機在東方的傳奇。
(據中新社11.22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