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泌陽縣春水鎮沈樓村的廖鳳蘭老人,今年104歲,是一位有著72年黨齡的老共產黨員。她用72年的黨齡踐行初心,用自己的行動書寫著對黨的忠誠。廖鳳蘭老人生于1915年。她是個孤兒,吃百家飯長大,少年時代當童養媳,后來,共產黨的隊伍來到后,包括她在內的貧困大眾獲得解放,開始過上幸福生活。從那時開始,她把翻身不忘共產黨、永遠感黨恩跟黨走作為自己一輩子的追求,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全身心地投入到打土豪、分田地等工作中。
?由于她工作積極,1947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當談及入黨時,她激動地說:“當時就是想帶領村民過上好日子。”入黨后,她更是踐行著先鋒誓言,一直擔任村婦女主任,帶領村民搞生產,抗擊自然災害,解決老百姓的溫飽問題。從鄉公所、互助組大隊、生產隊到村民小組,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合作社、人民公社,直到后來的包產包干到戶,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她以一位先進的共產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不怕苦,不怕累,獲得了很多榮譽。老人淡泊名利,從未向組織上提過任何要求,一干就是幾十年,直到90歲,才從村民小組組長的崗位退下來。
?“雖然當時已經90歲了,但我感到自己的身體和五六十歲的差不多,眼不花,耳不聾。我要一直學到老,腦子可不能生銹啊!”廖鳳蘭老人笑著對記者說。從新聞聯播到《人民日報》,從先進性教育讀本到習總書記系列講話,凡是能找到的,老人基本都讀,認真讀,很多她都剪輯下來反復讀。有時候有的字不認識,她就讓周圍的人給她念。家人的記憶中,廖鳳蘭老人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她對黨始終不渝的感情。孫子崔正峰回憶,祖母一直告誡他在外面工作要本本分分、勤勤懇懇、踏踏實實。見到返鄉的在外務工人員,她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遵紀守法,身外之物不能想,該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想都不想。比如,本族重孫子崔正偉,畢業后務工,老人講話好聽在理兒,崔正偉深受啟發,在外拼命研究電焊技術等多種手藝,現在月收入近萬元。世間最美好的事情無異于懂得感念。崔正偉表示,讓他一輩子感念的就是曾祖母,感念曾祖母的教育之恩……
(摘自《大河報》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