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醒來,廣州89歲的李萍第一眼看到的,總會是一封來自女兒的“情信”,或在枕邊,或在床邊的椅子上。細細讀完圖文并茂的信,李萍也知道了自己當天的日程,不再擔心健忘了。“女兒當兵時,我每周給她寫信?,F在我老了,她每天給我寫信?!币环鶅灻绖尤说牟瀹?、一封封融情與字的信、一段關于寫信與回信的故事。
在廣州越秀區一間明亮的客廳,得知記者要來采訪,89歲的李萍不僅準備了多種糕點、糖果,還找出女兒賈力退休前在單位獲得的獎狀??吹侥赣H如此鄭重其事,賈力也覺得驚訝,“我只在信里提了一下,她就記牢了”。其實,自從今年李萍摔倒后,記憶力便逐漸下降,“你剛才說了嗎?絕對沒有,反正我沒聽到!”母親孩子氣般的回答讓賈力無可奈何?!斑@是我寫信的主要原因,既不想因反復提醒而對母親態度不好,同時也由不得母親‘耍賴’?!辟Z力笑著說。
賈力告訴記者,近兩年父親長期住院,母親總是憂心忡忡。于是,在每天的信件中,賈力首先會安排好母親一天的日程,再寫上些自己的感想或回憶一家人的溫馨小故事,以寬慰母親。
記者看到,在一張畫有梅花鹿媽媽與小鹿深情對望的信紙中,賈力向母親回顧了寫第一封信的“氣憤”經歷。上世紀70年代,16歲的賈力成為了一名衛生兵,李萍開始每周給女兒寫一封信。收到信后,賈力喜出望外,于是趕緊回信介紹起自己在部隊里的生活,還滿心期待母親的回信。
果然,一周后,母親回信了,但拿著信紙的賈力卻傻了眼,“媽媽把我的信退回來了,上面用紅、藍墨水筆像老師批改作業一樣,圈出來我的錯別字、不當用詞和病句,還寫上評語,要求訂正和加強學習。”賈力告訴記者,當時雖然氣憤于母親作為教育工作者的職業習慣,但以后寫信時還是老老實實斟字酌句,生怕再次“出糗”。
“溝通有多種方式,但心靈上的關愛難以言傳,”賈力感慨道,“按父母那個年代的生活習慣來行事,這樣他們才容易接收到?!币环夥獠蛔闱ё值男?,流轉的是一家人化不開的情。為了彌補年輕時不能在父母身旁盡孝的遺憾,賈力特意購買了父母樓下的房子居住,退休十年來,一直服侍左右,不愿遠行。(摘自《老人報》彭嘉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