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
我首先聲明:這個No不是對長曝說的,是對“一定”說的,意思是不一定。什么時候用長曝,取決于你的表達。技術固然重要,可是筆者以為,“表達”比“技術”重要得多。就好比你駕駛技術再好,也不如選對路線順利到達目標更重要。前幾天收到了這樣一幅照片,讓筆者給把把脈(怎么感覺我跟坐堂老中醫(yī)似的)。

畫面中(圖1)的流水被慢快門長時間曝光拍成了霧狀。盡管作者在技術上是經驗豐富的,但我個人認為還是要視乎表達的需要——你要表達的是什么。如果這里是虎跳峽,這么拍就不合適,因為把怒吼的水流拍成了悠悠的閑云。
如果你想表達潺潺小溪的悠然,當然可以用長曝,你把小溪拍成牛奶狀都沒關系,因為符合表達的需要。但如果這個水流是非常湍急的,而你恰恰要表達那種萬馬奔騰的場面,那么曝光時間就顯得有點長了。如果非要讓人覺得自己有技術,個人感覺稍稍長一點拍成絲狀也就極限了,不能往死里長曝。
如果是在光霧山十八月潭,筆者也會把緩緩的小溪用長曝拍成圖2這樣,否則溪水太小。
但是筆者在黃河壺口瀑布拍攝時,就拒絕用長曝,因為一長曝就把那種驚濤拍岸、浪花“被拍碎”的感覺拍沒了,整體動態(tài)感覺就柔化了,相當于把一個硬漢給拍成了娘娘腔。

所以后來當小伙伴問我為什么不用長曝時,我說我不是來炫技術的,我的表達就是要把水拍“碎”,因為只有那樣才能顯出水流的力量感。其實當時有一個思想轉變的過程。一開始我還是下意識地拍了一張長曝,我也難以克服拍水用長曝的習慣,但是發(fā)現(xiàn)不妥:
黃河的“黃”還是夠黃,但是“咆哮”的感覺沒有了(圖3),歌兒里不是唱“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嗎?嗯,果斷放棄長曝!(數(shù)碼相機能馬上看太好了,若回家之后才發(fā)覺不妥,都來不及補拍,一定會哭暈。)

看,圖4這才是黃河的樣子,這才是男子漢,這才有“咆哮”的感覺嘛!“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說的就是這種場面吧?

所以筆者要強調的是,用什么樣的技術,取決于你的表達。比如說“雜亂”這件事,肯定是都會認為“畫面簡潔”更好,越干凈越好,對吧?但萬一你想表達的就是“雜亂”呢?
那就讓它雜亂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