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交友時,如果說第一次打招呼的信息成為雙方良好溝通的敲門磚,那么頭像照片則決定了雙方的第一印象。不得不承認,網絡上的第一印象很重要,設計自己社交圈的形象,其實和花錢買衣服、首飾來打扮自己是一個道理。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會刻意經營自己的社交賬號了,他們甚至會花錢裝點自己社交平臺的“門面”,使其看起來“高大上”。
近日一項對1981名18~35歲青年進行的調查顯示,有51.1%的受訪青年會花錢“裝飾”自己的社交賬號。那么社交平臺上有哪些花錢“裝飾”社交賬號的做法?調查顯示,發合成的照片排在首位,然后是提高社交賬號等級。其他行為還包括:給賬號添加認證,改社交平臺的定位,充值成為平臺會員和發定制的文案內容等。
對于這樣的行為,一部分人表示能夠理解,這樣可以在社交平臺獲得更多關注;一部分人認為可以用心經營社交圈但不能弄虛作假,這樣可能會讓人沉迷于虛假的滿足感,忽視了現實生活;還有一部分人認為這是一種虛榮消費,太在意別人的關注,忽略了自我認同的重要性。
回頭想想,你是否也曾“活在朋友圈里”?如何發個完美的朋友圈成為并駕“今天吃什么”的重大行動。無論是與好友聚餐的時間,還是圖書館自習的間隙,拍照→P圖→配上反復斟酌的句子→發送→留意點贊數已成為必不可少的程序。我們使用社交網站的初衷,似乎慢慢變了味:從單純地想要分享自己的生活,變成了急迫地想要去炫耀、去證明一些東西。但也正如網友所說,如果持久地維持一個虛假的形象,會讓自己付出代價。特別是“人設”崩塌的情況,可能會給自己帶來非常大的挫敗感和心理落差,得不償失。對于刻意裝飾社交賬號,網友們有話說:
天才帥哥:就是因為我識破了好友圈里那些精心裝扮的社交賬號,所以更加吝惜自己的點贊和評論了。
Marco:一個人需要裝飾自己并不完美的生活,需要別人點贊獲得認可,說到底就是沒有強大的內心和正確的三觀。
一碗姜茶:當初花十幾元在二手平臺買了將近50GB的資料,里面有一個項目叫“朋友圈全面建設”,給出的個性簽名和個人定制版文案土味十足,后來“主編改稿”的癮兒犯了,自己動手改圖改文案……
在某個街角:花錢裝飾社交圈總得有自己的目的吧?可以是商業目的也可能是出于虛榮或者其他的原因這么做。如果目的不清楚,而且在這上面花的錢給生活造成了負擔和困擾,那么就有問題了。
戰國無雙:一個人不能太執著于虛擬形象的塑造,有的人把自己的社交圈弄得花里胡哨,但在真實的生活中很孤獨、很無趣。
勿欺少年窮:如果把社交平臺作為一個展示自己的窗口,就不能只把注意力放在“門面”上。如果一個人只是在裝飾社交圈上下功夫,別人也許會在獵奇心作用下去關注,但時間長了會厭煩。
夢他鄉:看情況吧,如果是為了生存我支持。我之前運營了一個社交賬號用來寫隨筆,有時為了讓內容更加符合讀者的口味會去做一些包裝。畢竟現在社交平臺具有變現功能,一些等級高的、認證過的賬號會有更多的流量,也就可能帶來更多的收益。
丫頭的花園:當一個人不再過分裝飾自己的社交賬號,過分營造自己朋友圈里的虛假生活,那就意味著他不必再向虛擬社交尋求安全感了,他本身就已經有了足夠的底氣,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活出驕傲的姿態。

電腦平臺上的“朋友圈文案代寫”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