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艾文
日前看到一則故事:有個學生計算圓錐體積,總忘了乘1/3。后來,她參加了一個興趣班,老師讓大家用冰淇淋的空筒(圓錐體容器)盛滿水,往與“空筒”等底等高的圓柱筒里倒,倒了三次,剛好倒滿。從此,她再沒忘記乘1/3。她激動地說:“我們老師放著這么好的游戲不讓我們做,卻逼我們背公式!”
孩子的話發人深省。有的教師在教學中把“數學過程”(即理解數學、形成數學思想方法或用數學解決問題所必須經歷的過程)忽略或一筆帶過,而著重強調“數學結果”(即概念、定理、公式及計算化簡的方法),短期看來,學生會做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知識點會逐漸淡忘,學生覺得數學枯燥乏味。另外,由于學生不是主動探究,長此下去,培養出來的學生高分低能,缺乏創造性思維。為扭轉這一局面,我們在教學中必須要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
一、在公式教學中重視“數學過程”
人類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積累了大量寶貴的經驗,這些經驗通過教育活動得以發揚光大。在數學教學中,當我們以十分簡捷的方式把大量公式、概念、法則等傳授給學生,而舍棄了獲得這些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使學生失去了親自探究和發現知識的機會,甚至有意無意地扼殺了探索和創新精神,讓學習成了單純繼承而遠離了創新發展。
小學數學中有關圓的周長的教學,有的教師把周長公式的推導過程輕描淡寫,而著重讓學生記公式。而有的教師精心設計,讓學生主動探究圓周長與直徑的關系。上述兩種教法都教會了學生求圓的周長,第一種教法在當前的考試中學生的分數也許還會略高于第二種教法,但長遠看來,第二種教法下的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數學知識、數學思想和方法,學生形成的創新探索意識對今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有利的。
二、在計算教學中展示“數學過程”
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說:“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活動。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習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
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在小學教材中是把除數轉化為整數,然后沿用除數是整數的除法來計算的,其中的“轉化”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數學思想。若老師直接告訴學生,那么學生只是學會了計算,卻沒有學會數學思想。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通過設計情境,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如:可以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提出:“老師拿了3.5元錢去買鉛筆,每支鉛筆0.5元,最多可以買幾支?”學生很快報出可買7支,列式是:3.5÷0.5=7。算式中除數和被除數都有小數點,你是怎么算出來的?學生馬上回答是把“元”轉化成“角”來計算,即35÷5=7。
三、在練習教學中體現“數學過程”
小學數學中有這樣一道習題:圓柱形玻璃容器的底面直徑是10厘米,把一塊鐵塊從這個容器的水中取出后,水面下降了2厘米。這塊鐵塊的體積是多少?
面對這道題,老師沒直接告訴學生“水下降部分的體積就是鐵塊的體積”。而是先從“烏鴉喝水”的故事講起,讓學生猜到“向瓶中放進小石塊,水上升的體積是否等于小石塊的體積?”再讓學生做實驗,最終讓學生領悟“水下降部分的體積就是鐵塊的體積。”整個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動手操作思考,主動嘗試運用數學的思想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意識。
在教學中注重了“數學過程”的教學,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被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力、想象力和動手能力等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數學的“魅力”也得到了充分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