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珊

對于自己的老年生活,71歲的蔣裕豐用一句話就概括了:“不是在公園,就是去醫院。”
作為一名高血壓、冠心病和腦梗患者,蔣裕豐對自己的作息有嚴格的要求:早上6點起床先量血壓,量好馬上吃藥,吃完藥才是做家務和吃早飯;午飯后淺睡40分鐘,1點左右起床繼續量血壓,將數值記錄下來,并跟昨天的測量結果對比,看看最近是否需要去一趟醫院;晚上8點半睡覺,睡前再量一次血壓。
他的高血壓病史已有20多年,收縮壓和舒張壓維持在160/100mmHg左右,屬于數值特別高的人群,每日都要嚴格監控,容不得半點大意。“我有好幾個朋友就是這樣沒的,頭一天人還好好的,第二天就去了。高血壓這種病,不是光吃藥就行,還要注重生活細節。”蔣裕豐說。
因此,每個月他至少跑一趟醫院,開藥并做一次常規檢查;每逢季節變換,聯系專家醫生,更換高血壓藥的品種;每半年到李惠利醫院復查一次磁共振,了解一下病情變化情況。這些都是每年雷打不動的項目。平時如果遇到胸悶難受,他去醫院還要更勤一些。
在莊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云診室建立起來前,蔣裕豐的大部分檢查都選擇李惠利醫院。一是專家比較熟悉,再則他強調李惠利醫院的儀器是德國的,比較先進。唯一讓他覺得不方便的是,到李惠利醫院看一次病太不容易了。比如掛心內科的專家號,通常要提前兩三天,有時候女兒幫他在網上預約好,但遇到女兒工作忙的時候,他還是堅持去醫院現場預約,兩天后再去一趟。
“看病那天,從我住的莊橋街道解放路到李惠利醫院,須先坐332路到慶豐橋,再從慶豐橋轉361路到寧波市交警支隊下車,路上來回至少需要3個小時,通常要在醫院附近解決午飯,下午才能到家。”這樣的看病過程隨著年紀的增大,他越來越吃不消。直到2016年10月,莊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設了云診室,情況才有了改觀。
這幾年隨著“雙下沉、兩提升”工作的推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藥品越來越全,就診的渠道和手段越來越豐富,蔣裕豐仍然保持著自己的看診頻率,但地點大部分都換到了莊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蔣裕豐在莊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約了一名家庭醫生。家庭醫生姓章,是莊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副主任醫師,人很耐心又仔細,蔣裕豐很滿意。他家離莊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只有3站路,公交車10分鐘可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不像大醫院那樣人滿為患,章醫生對他的情況又熟悉,看病的時間大大縮短,常規續方不會超過半小時。
碰到特殊情況要找專家醫生,在莊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能解決。前段時間蔣裕豐一直咳嗽,持續了四五天都沒好。由于無法確定病因,按照原來的就醫習慣,蔣裕豐肯定要跑一趟大醫院。但與章醫生溝通后,4月1日,章醫生通過云醫院平臺幫他預約了第九醫院的副院長、呼吸科主任醫師李新科。當天10點,蔣裕豐來到莊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云診室,和李醫生同時坐在電腦前,蔣裕豐將自己的癥狀詳詳細細地告知了李醫生。考慮到他的其他病情,李醫生建議他先服用氯雷他定和阿斯美一周,繼續觀察情況。20分鐘后,蔣裕豐滿意地關掉了視頻。“以前跑一次大醫院要花整整一天,但真正跟醫生交流的時間可能也就三五分鐘。現在同樣也是看專家,最多半個小時,10分鐘在路上,其余的時間都在跟醫生交流。”他說。
蔣裕豐不知道的是,在不久的將來,他恐怕連社區醫院也不用多跑了。據莊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黨支部書記陳習波稱,莊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今年4月剛剛打通了互聯網醫療的醫保支付系統,這意味著蔣裕豐只要打開“掌上云醫院”APP,在任何地方他都能跟家庭醫生實時交流,同時實現線上續方、醫保在線支付、藥品通過第三方快遞到家。“我們目前正在對服務中心的醫務人員進行培訓,將會有越來越多的病情穩定的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癥等慢性病患者享受到這種便利。”陳習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