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逸龍

桑洲萬畝生態茶園、油菜花景區、格桑花基地、桃花基地……在寧海縣桑洲鎮嶼南山崗,一條長約11公里的平坦道路蜿蜒進山,串起了桑洲鎮的7個行政村和13個自然村,也串起了桑洲的花海經濟。
近年來,桑洲鎮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圍繞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目標,舉生態旗、打生態牌、走生態路,不僅走出了一條產業興、生態美、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路子,也為偏遠山區精準扶貧做了有效探索。該鎮通過舉辦油菜花節、品茶節等一系列節慶活動,拉動餐飲、民宿、購物等產業的迅速發展,常年接待游客穩定在30萬人次,旅游直接收入達到200余萬元,間接帶動當地農副產品銷售1000余萬元,從事鄉村旅游的農戶人均增收達1200元。
·重文化·增鄉村旅游魅力
“文化是發展鄉村旅游的基礎和靈魂,是人們感受鄉村生活、欣賞鄉村景觀的重要載體,是人們體驗鄉村旅游魅力的直接形式。”桑洲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尤煜彬說。近年來,桑洲鎮以文化為切入點,深入挖掘,凝聚合力,將文化融入鄉村景觀,讓游客在鄉村“見有所感、聞有所得”。
桑洲鎮跳出了“財政補助資金單純用于環境改造”的思維,將環境整治與產業發展、鄉村文化掛鉤,把農村生態作為吸引游客的主要賣點。該鎮在開展村莊整治時,結合投資商改造村容村貌的意向,采取改造提升、舊村整治、特色保護等舉措,推行林、喬、灌、花、茶“田園鄉村”綜合綠化模式,聚力打造遠山含黛、碧水盈盈、如詩如畫的魅力鄉村。同時,以美景為產業切入點吸引游客,衍生經濟效益,鼓勵當地村民參與產業建設獲得收益。
桑洲自古就是五匠之鄉、胭脂米鄉,農耕文化氣息濃厚。如何將這些農耕文化具體化,使其成為鄉村旅游資源的有機組成部分?桑洲鎮立足自身實際,投資300余萬元建成了桑洲南嶺村谷神文化廣場、南山生活館、親子活動館等設施,重點展示農耕生活;在南嶺村用砌石技藝搭建以“石屋”為主的旅游建筑主體;對紅米進行追根溯源,打造“御田胭脂米”等農副產品品牌,開展體驗收割、品嘗胭脂米等農家樂活動……
如今,南山生活館、親子活動館已成為游客重拾鄉愁的旅游景點,“石屋”也成為寧波市“網紅”,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來。而“御田胭脂米”品牌的打造,更是讓胭脂米“身價倍增”,種植農戶“笑逐顏開”。
除了開發利用農耕文化,桑洲鎮還以“不老南山,花漾桑洲”為主題,融入創意產業,依托獨特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以及全鎮8000多畝早茶、2600余畝梯田,積極舉辦油菜花節、品茶節等節慶活動。此外,桑洲鎮結合油菜花結束后種植水稻的特點,引進彩色水稻品種,形成彩繪稻田,打造集茶海、花海、稻海于一體的色彩斑斕的現代觀光農業。據統計,僅“花海節慶”每年就為桑洲鎮帶來近20萬游客。
·調業態·促鄉村經濟轉型
憑借鄉村旅游,桑洲鎮的人氣日益高漲,游客紛至沓來。但是,游客雖多,“留下來”的卻少。為實現從“過境游”向“過夜游”轉變,由“觀光游”向“體驗游”轉變,更好地帶動鄉村經濟發展,桑洲鎮決定調整業態,打造“精彩、精致、精品”的鄉村旅游。
有游客這樣評價桑洲嶼南山崗:“春有漫山油菜花,宛如黃金鋪地;夏有習習涼風,坐賞月朗星稀;秋有稻谷飄香,盡享豐收喜悅;冬有枯藤老樹,悠然聽風吟雪。”短短四句話道出了桑洲鎮“春賞、夏嘗、秋品、冬養”的旅游發展思路。

按照這一發展思路,桑洲鎮在持續辦好“花海節慶”的同時,不斷豐富配套產業項目,打造鄉村慢享生活游。因旅游發展勢頭吸引了眾多關注,桑洲鎮結合實際,鼓勵村民開辦農家樂和精品民宿,并篩選“有投資熱情、有產業規劃、有經營實力”的優質投資商,提升桑洲“吃住”能力。
在南嶺村,投資商先后開辦了4家精品民宿,有3戶村民自發開設了農家樂。民宿產業引發的輻射效應,也將投資商的目光吸引到了團結村、里山季村等村落。目前,兩個村各有1家精品民宿項目落地。有了農家樂和精品民宿的加入,桑洲鎮業態支撐逐漸清晰,“留下來”的游客越來越多。
“發展鄉村旅游,讓游客有吃的地方和住的地方還不夠,還要結合地方民俗文化,讓游客有體驗感,打造特色鮮明的桑洲風格。”尤煜彬告訴記者。桑洲鎮在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對自身傳統文化優勢進行了放大,把農耕文化、五匠文化、養生文化等特色文化元素與游客的吃、穿、住、行相結合,將當地的鄉土文化精神、文化特色融入鄉村旅游的產品開發和設計中,強化和鞏固游客對鄉村文化價值的認知和認可。
2015年,南嶺村退休黨員章正余、王秀玲夫婦出資150萬元,對自家老宅進行了改造、設計,開辦了桑洲鎮第一家精品民宿——南山驛。在民宿設計中,夫婦兩人融入了當地的鄉土文化元素,專門設置了虎頭鞋制作、剪紙、釀酒等文化體驗活動場所,并取名“南山講堂”。游客在吃喝玩樂的同時,還能在體驗中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而這也成為南山驛吸引游客的一大亮點。在今年油菜花節期間,南山驛民宿所有房間和餐位一直處于爆滿狀態,兩天共接待游客2000余人,毛收入近10萬元。
在傳統文化向旅游產業延伸的同時,桑洲鎮還積極發展生態體育運動,帶動鄉村綠色健康游。近年來,該鎮將體育事業與休閑旅游業相結合,努力打造健康、休閑、動感的“生態體育”產業。目前,桑洲鎮除了建成1個山頂籠式足球場、6條登山健步道、2條自行車道,還建了夏家古樹群、南山音樂廣場等戶外露營基地,使得桑洲的各項休閑體育產業與山水資源、自然風光相融合,讓游客可以在天然氧吧中運動,在運動中欣賞宜人景色。

·聚合力·添鄉村發展活力
“近年來,鄉村旅游已成為農村新興支柱產業,但僅靠政府的有限投入無法滿足發展需要。”尤煜彬說,“發展鄉村旅游必須凝聚各方力量,引導社會資本和管理團隊進入,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好生態優勢,為鄉村發展注入活力。”
油菜花節、品茶節是桑洲鎮的特色品牌節慶,每年都會在三四月份舉辦。但是政府辦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給鎮里帶來不小壓力。為此,桑洲鎮推出了“以花為媒,政府搭臺,民資唱戲”的辦節模式,整個節慶所有的活動采用商業化運作,變政府辦節為引資辦節,政府部門僅作為指導單位來監督和指導活動。整個節慶由專業團隊操辦,不僅保證了節慶的品質,也提升了活動的人氣。
為鼓勵、吸引社會資本投向當地鄉村旅游發展,桑洲鎮在完善基礎投入的同時,不斷優化政策環境。比如,該鎮根據民宿等級配套給予雙倍扶持資金獎勵,創新推出民宿用房用地“以租代收”辦法,即由政府向村民征地轉租給投資商,幫助雙方解決項目難題,先后吸引6家社會資本投資的精品民宿項目落地。民宿項目落地后,為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也帶動了土特產銷售,群眾參與產業建設的積極性大大提高,真正實現了“政府、投資商、群眾”三方抱團共促鄉村發展。
“在‘以租代收’這個模式中,政府扮演著中介的角色,避免了投資商和村民的直接糾紛,等于給雙方都吃了一顆定心丸,有什么問題可以直接找政府部門解決,為雙方減少了很多麻煩。”王秀玲說。
偏遠山區發展鄉村旅游,專業人才緊缺是最大短板。為此,桑洲鎮一方面加大鄉鎮干部教育培訓,在全縣選調規劃、設計、城建等專業人才,另一方面積極引進文化創意產業、高端民宿產業等領域的先進管理團隊、管理理念和發展模式,實現“智本”和資本的高效銜接。如該鎮邀請泥金彩漆設計團隊設計的南山生活館、大師工作室,內容涉及古宅建筑和風景搭配等,得到村民及游客的一致好評。
除此之外,桑洲鎮還積極挖掘和培育鄉村發展能人。該鎮依托桑洲成人學校,開展桑洲小吃制作、月嫂及酒店住宿服務業等多項培訓,并組建了以婦女為主力的“綠領”致富隊伍。桑洲特色旅游節慶期間,“綠領”致富隊伍在推廣展示麥餅、山粉餾、狀元糕等桑洲特色小吃中發揮了明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