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芝
電梯是“出門第一步,回家最后一程”。據保守估計,全國每天約有15 億人次乘坐電梯,電梯已成為百姓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垂直交通工具。與此同時,電梯數量快速增長,電梯安全越來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2017年4月,原質檢總局同意批復江蘇南京、浙江寧波開展電梯安全監管改革創新試點。去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電梯質量安全工作的意見》,在電梯的開發、制造、使用、維護等環節明確了電梯安全的主體責任,還提出建立“互聯網+維?!奔啊氨kU+服務”新模式,推進電梯維保的人性化、科技化和信息化。
作為首批被列入電梯按需維保的試點城市之一,寧波勇于探索,先行先試,為全國電梯安全監管改革探索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近日,記者采訪了寧波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特監處有關工作人員,走訪了電梯維保單位及試點小區,深入了解什么是電梯的按需維保、如何推進這項工作,以及電梯維保監管難題如何破解等市民關心的話題。
記者:目前寧波電梯維保的行業現狀如何?
張志堅:寧波現有電梯9.6萬余臺,實際在用8.9萬余臺,其中40%是住宅用電梯,形成了一個規模相對較大的電梯維保服務行業市場。每一臺電梯都必須由具有一定資質的專業維保單位進行日常維護保養,目前寧波范圍內共有120余家維保企業,行業競爭比較激烈,存在著較大的進步和發展空間。
記者:什么是按需維保?為什么要實行電梯的按需維保?
張志堅:根據《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電梯至少每15日應進行一次清潔、潤滑、調整和檢查。這種維保模式,對及時發現電梯安全隱患、保障電梯安全運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不能體現不同使用環境、不同使用頻率、不同使用壽命的電梯個性化維保需求。例如,地鐵等公交樞紐中的電梯,其高負荷、大運量、長周期的使用條件要求保養的周期更短,而部分乘客密度低的電梯,維保周期則可以相對長一點;新交付小區裝修頻繁,老舊小區電梯受損較多,需要格外關注。因此,采用技術手段對電梯進行實時狀態監測,實施有針對性的“按需維?!保蔷S保工作科學化發展的方向。2017年9 月,原市質監局下發通知,決定對全市住宅小區乘客電梯試點按需維保,并公布了第一批試點電梯項目。

簡單來說,按需維保是一種預防性維保,借助物聯網手段準確了解電梯的運行參數和風險狀況,進而依據其風險狀況進行維護保養?!拔锫摼W+維?!钡陌葱杈S保模式目前已在南京、寧波等地開始試點,通過電梯遠程監測技術手段,試點實現物聯網線上檢查維護和現場保養維護相結合的按需維保模式,使電梯維保行業越來越向著人性化、科技化方向發展。
電梯按需維保并不是減少維修保養,而是充分利用電梯遠程監測技術,按法規要求時限進行線上檢查維護,并根據采集的電梯運行數據和安全風險實際狀況,合理安排現場保養項目。通過數據比對,試點小區電梯系統自動報警率和故障響應效率顯著提升。
目前寧波已有10個小區的383 臺電梯開展按需維保試點,平均故障率、故障修復時間均比常規維保模式有所降低。寧波市特種設備檢驗研究院專門成立課題組對試點電梯進行跟蹤,通過與149臺采用常規模式保養的電梯(平均樓高16層)進行數據分析比對,發現實施按需維保(平均樓高19層)電梯平均故障率(故障次數/運行次數)為0.03%,比常規維保模式平均故障率0.044%有所降低;試點電梯總共發生故障走修326次,其中遠程監測自動報送故障190次,占總故障的58.3%;除故障走修外,系統還監測到線路虛接、控制器通訊不穩、開關和接觸器接觸不良等隱性故障253次,有效避免了隱性故障進一步發展為故障停梯;由于現場保養維護項目優化,平均每臺次現場保養時間為59.8分鐘,比常規維保時間70.39分鐘減少約15%;通過故障監測精準識別,電梯平均故障修復時間為34.68分鐘,比常規維保修復時間45.81分鐘減少約24%。

記者:什么樣的電梯可以實行按需維保?
張志堅:目前,寧波市開展電梯按需維保試點應當滿足5個條件:一、在用住宅小區乘客電梯;二、電梯使用管理單位管理規范,使用環境和使用狀況良好,能按規定向檢驗機構申報定期檢驗;三、由該電梯制造單位或其書面委托的維保單位實施維保,且該維保單位近兩年綜合量化記分B級以上并至少一次為A級;四、已投?!氨kU+服務”電梯安全綜合保險;五、配備具有運行參數采集和網絡遠程傳輸功能的監測裝置并由其維保單位實施監測。
當然,近期寧波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正在開展相關調研,研究完善有關按需維保的試點方案,下一步將適當拓展試點條件,擴大試點范圍。
記者:電梯按需維保工作在推廣過程中遇到了哪些難題?要如何解決?
張志堅:電梯物聯網的普及程度不高,技術手段相對薄弱,是制約按需維保工作開展的主要瓶頸。這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引導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和科技進步。
此外,為了保證試點工作穩妥順利開展,借寧波市成為首個國家保險創新綜合試驗區的東風,充分發揮保險機制的事前預防、事后經濟補償和社會管理功能,寧波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與市金融辦、寧波保監局等部門指導相關保險機構積極創新電梯安全綜合保險,即在電梯安全責任保險的基礎上,引入“保險+服務”模式,通過信息化等技術手段對電梯維護保養實施質量監控,借助保險機構承擔部分電梯運行和維護保養的風險管理。
記者:電梯責任保險的加入能為維保行業帶來哪些改變?“保險+服務”新模式有何優勢?
張志堅:責任保險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進行風險管理的重要手段。寧波是全國率先開展電梯安全監管改革試點的地區,自從2017年5月試點以來,全市共有5145臺電梯投保電梯安全綜合保險,其中由業主自費投保的有597臺??梢赃@樣說,寧波的“保險+服務”電梯安全綜合保險和電梯按需維保改革,既有效提升了電梯質量安全水平,也為全國電梯安全監管改革探索了經驗。
“保險+服務”新模式,主要做法是物業公司、維保單位、保險機構簽署三方合同,由保險機構統一招標選擇規模化、規范化的維保單位承擔維保任務,并根據維保質量支付維保費用。保險機構開發了信息化維保監控系統,維保人員通過手機APP進行維保,使維保過程更加公開透明,防止維保人員偷工減料。同時及時向業主公示維保信息,公眾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了解電梯維保工作情況。目前,“保險+服務”模式已在寧波、杭州、福州、天津等地開展,累計承保電梯近7000臺。
保險機構的參與,一方面能促進維保質量提升。從寧波市首批試點的12 個住宅小區、537 臺住宅電梯情況看,維保計劃完成率達到100%,平均維保時間從以前的35 分鐘延長到60 分鐘,達到“按時保養、保養到位”。另一方面,利于降低社會成本?!氨kU+服務”模式提高了維保集中度,通過規模效應降低維??傎M用,維保到位后,電梯大修改造周期延長,電梯使用總成本降低。
更重要的是,“保險+服務”新模式更加突出電梯使用管理的安全主體責任,強化電梯乘客與使用管理者的民事責任關系,充分運用市場化機制,實現電梯安全從依靠行政監管為主向社會綜合治理轉變,促進社會共治機制的形成。

記者:電梯按需維保最終將產生怎樣的社會價值?
張志堅: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構建電梯安全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建立以故障率、使用壽命為主要指標的電梯質量安全評價體系,逐步建立電梯全生命周期安全追溯體系,實現問題可查、責任可追,發揮社會監督作用。
推廣實行電梯按需維保從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支持鼓勵電梯生產企業自主創新和科技進步,促進企業科技研發和維保服務能力提升,推動電梯生產企業由制造型企業向創新型、服務型企業轉型,引導電梯維保企業連鎖化、規?;l展。
記者:電梯按需維保的下一步工作思路是什么?
張志堅: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推廣“全生命周期安全最大化和成本最優化”理念,推行“電梯設備+維保服務”一體化采購模式,探索專業化、規?;碾娞菔褂霉芾矸绞健M苿泳S護保養模式轉變,依法推進按需維保,推廣“全包維?!薄拔锫摼W+維保”等新模式。加強維保質量監督抽查,進一步提升維保質量。
記者:按需維保對電梯維保單位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徐旭勛:首先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按需維保作業流程,如后臺監視、故障發送、作業跟蹤、故障分析、預防對策等等,對設備故障隱患進行準確判斷和處理,讓電梯困人在第一時間得到響應和救援。
維保的目的是保證電梯的安全,安全檢查人員和質檢人員在面對靈活的維保周期時,必須結合電梯的運行次數、運行時間、載荷分布、故障頻率等數據進行科學分析。因此,按需維保對維保人員的專業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記者:為什么要進行按需維保?常規維保存在哪些弊端?
徐旭勛: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長期以來的半月保養模式存在局限性,固定周期、固定內容的保養難以滿足設備特殊性、差異化的要求;二是遠程監測作為新技術手段可以代替人力不間歇地對電梯狀況進行監測和反饋;三是對遠程監測發現的問題可以在第一時間制訂處理方案,派遣技術人員及時處理、預防,減少人工檢查以免增加不必要的停梯時間,并準確監測到人工檢查中難以發現的故障隱患。
作為電梯制造和維保企業,我們將通過物聯網遠程監測信息技術,監測發現有針對性的維保項目任務,進一步強化和完善預防性維保過程,不斷提高科學管理和技術創新能力。
記者:在您看來,按需維保對電梯行業的長遠發展將產生哪些作用?
徐旭勛:其一,實行按需維保的單位必須簽訂維保安全責任函,并配合相關部門的抽查制度,逐步淘汰不負責的維保單位,長此以往,維保市場的惡性競爭將得到遏制,這樣單臺維保費會得到提高,維保工人的薪酬也將得到改善。
其二,借助物聯網技術隨時隨地遠程監控現場作業質量,減少或避免人為因素引起的電梯故障,減少每月停梯次數。通過遠程監測診斷數據減少或預防故障的發生,信息化手段在保證電梯安全的情況下,還有效地節省了人力和物力成本。
電梯行業的發展形勢對電梯的質量安全、風險預防、效率效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日后將逐漸調整為制造與服務并重,再進一步調整為以服務為主、制造為輔,拉動行業向服務化轉型。
記者:你們接下來將有怎樣的規劃?
徐旭勛:我們將進一步推廣小區及公共場所電梯物聯網的建設,預計在今年年底達到1000臺,并對按需保養流程進行優化,形成監督體系,確保電梯運行質量和客戶滿意度。與此同時,利用電梯遠程監測技術等信息化手段,采用物聯網線上檢查維護和現場保養維護相結合的按需維保模式,根據電梯安全風險評估狀況來確定維保項目和周期,不斷提高電梯維護保養工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記者:吳韻山水苑是試點電梯按需維保小區之一,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市民反饋如何?
徐旺芬:吳韻山水苑是個拆遷安置小區,從去年6月份起,小區16臺電梯試點了按需維保,通過9個月的試運行,業主們普遍反應不錯,特別是維保電梯的時間明顯縮短,故障應急速度大大加快。就拿今年3月16日發生的事來說,小區內有一臺電梯因斷電停運,導致業主被困,當我們物業人員得到消息趕到現場時,發現維保人員早已在著手處理電梯事故,整個事故處理完成前后不到5分鐘!原來,得益于電梯物聯網技術,電梯故障的信息會第一時間發送到負責維保的工作人員手機上。不僅如此,維保人員還可遠程監控每部電梯的安全狀況,及時消除安全隱患,確保居民乘梯安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