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立平,男,漢族,中共黨員,1968年10月出生,1987年9月參加工作,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廠固體火箭發動機燃料藥面整形組(徐立平班組)組長。徐立平工作三十多年來,為火箭上天、導彈發射、神舟遨游“精雕細刻”,讓一件件“大國重器”華麗綻放,被譽為新時代“雕刻火藥、為國鑄劍的大國工匠”。
在炸藥桶里工作
徐立平是“航二代”,父母都是老一輩的航天人,母親更是我國第一批固體發動機藥面整形工。從小耳濡目染,徐立平也走上了航天這條路,骨子里也自然而然地傳承了父輩骨血里不滅的航天精神。
? 1987年,不到19歲的徐立平技校畢業后,來到母親工作過的地方——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廠固體火箭發動機整形車間。入廠教育第一課就是發動機點火試驗,現場巨大的轟鳴聲和騰起的蘑菇云,深深地震撼了徐立平,隨后的安全培訓更讓他刻骨銘心。
固體火箭發動機的藥面整形是一項世界性難題,再精密的機器也無法完全替代人工。這個崗位的高危險性令人聞風喪膽,操作人員猶如躺在炸藥包上,一旦出現意外,一絲逃生的機會都沒有!
? 參加培訓的同事們都驚呆了,他們都沒有想到,原來自己將要從事的事業,竟是如此危險!
? 晚上,有個要好的同學找到徐立平,他們是同一批參加工作的。同學緊張地說:“今天參加培訓后,我不想在這個崗位上干了,這就是在炸藥桶里工作,太危險!”
? 徐立平平淡地說:“我沒感覺到危險,我只覺得自豪。你看到導彈發射、火箭上天時的情景嗎?多么壯觀啊,看著就熱血沸騰。你再想想,如果那壯觀的場面是由我們的雙手創造的,又是多么自豪!至于你說的危險,這個崗位我媽干了一輩子,不也很平安嗎?只要嚴守操作規范,就不會有危險。”
? 同學的眼睛一亮:“是啊,危險是可以克服的,但榮耀卻不是想有就有的?!?/p>
? 后來,在師父的指導下,徐立平從最基本的拿刀、推刀學起,在試件上反復琢磨和練習。
? 功夫不負有心人,徐立平的雙手越來越有感覺,時間長了,他只要摸一下,就能修整出符合設計要求的藥面。0.5毫米,是固體火箭發動機藥面精度允許的最大誤差,而徐立平整形的精度,不超過0.2毫米!
年輕的心跳
1989年,國家某重點型號發動機進入模樣研制攻堅階段,連續兩臺發動機試車失利,又一臺即將試車的發動機藥面再現裂紋。為徹查原因,在沒有先進探傷檢測設備的條件下,專家組毅然決定,就地挖藥,尋找“病根兒”。
? 就地挖藥,意味著要鉆進已裝填好烈性推進劑的發動機燃燒室內,挖出澆注固化好的火炸藥,挖藥量極大,這在工廠還是頭一次。艱難可想而知,危險更不必說。
? 沒有絲毫猶豫,一支平均年齡30歲出頭的突擊隊迅速組成,21歲的徐立平成了突擊隊最年輕的隊員。
工作果然是前所未有的危險:狹小的空間,半躺半跪在成噸的炸藥堆里,忍著濃烈而刺鼻的固體燃料藥味,突擊隊員們用木鏟、銅鏟非常小心地一點點摳挖。那一刻,他們毫無顧忌地把自己交到了死神的手中。為防止用力過大引起強摩擦,每次最多挖四五克。高度的緊張和缺氧,每人每次最多只能干上十幾分鐘。作為最年輕的突擊隊員,徐立平每次進去總要多堅持幾分鐘,好讓師傅們多緩一會兒。
? 就這樣,歷時兩個多月,挖出了300多公斤推進劑,成功找到了故障原因,修復后的發動機地面試車圓滿成功。挖藥結束后,徐立平的雙腿疼得幾乎無法行走,醫院也查不出病因。
“立平刀”,保平安
徐立平不是不怕危險,他們全家11口人,除了三個上學的孩子,其他都是航天人。弟弟和他一樣,也在一級危險崗位工作,一次意外事故中,全身70%被燒傷……徐立平萬分痛心,他發誓,只要自己還在整形崗位,一定要研制出更好用、更科學、更安全的整形刀具。
一天晚上,徐立平看到兒子在用削皮機削蘋果,突然有了“靈感”。他帶領大家開始設計、加工,經過反復試驗、修改,終于打造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立平刀”。
? 經過不斷摸索和實踐,徐立平根據不同類型發動機、整形的不同階段和不同部位,設計、制作和改進了三十多種刀具,其中九種申請了國家專利,兩種已獲授權,一種獲得陜西國防科技工業職工創新獎。
? “再艱難的道路總要有人去走,再危險的崗位總得有人去干!”這是徐立平最愛說的一句話。32年一直與危險“共舞”,支撐他的理由在青年時已經扎根在他心里:每當看到導彈發射、火箭上天的時候,心中的自豪是任何東西都換不來的,自己付出的一切都值得!
(摘自《故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