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雯怡
讓科學變得有趣,是很多老師想要達到的課堂效果。“車輪滾滾”是“我在馬路邊”主題下的低結構科學活動,在活動中,幼兒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學習變得輕松而有趣。
生活經驗——看不見的“老師”
活動前,班里的孩子正在開展“我在馬路邊”主題活動,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成為孩子們關注的焦點。老師讓孩子們有意識地在上學、放學路上進行觀察和體驗。慢慢地,孩子們的認知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為科學活動的開展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參與過“車輪滾滾”活動的孩子,會將興趣與疑惑延續到生活中,帶著目的積累自己的生活經驗。這些生活經驗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它貫穿于幼兒科學學習的整個過程,發揮著特殊的作用。
操作材料——不說話的“老師”
活動中,教師預設了“車輪”和“車道”兩種主要材料:大小、粗細不同的“車輪”(雪花片、瓶蓋等)以及4種不同材質的路面。對于中班的孩子來說,這套材料的操作方式并不復雜,不過不同“車輪”與路面的開放性組合,則使探索過程的變化呈幾何級數增長,有效激發了幼兒的探索興趣。幼兒作為活動的主體,在操作中應始終占據主要地位,一套不用教師說明就能讓幼兒隨時操作的材料,無疑能使幼兒的探索具有更大潛能。
記錄過程——站在孩子身后的“老師”
通過觀察孩子在“車輪滾滾”中的操作,我發現,孩子們最初面對新材料時,喜歡一次又一次地把“車輪”從路面上滾下來,每一次“車輪”滾到終點或半路倒下,都能看到他們細微的表情變化,隨之而來的則是下一次深入探索。孩子們的行為同樣在發生著變化,一部分孩子開始將興趣轉移到自己的探索過程,并通過記錄的方式保留下來,他們樂于向同伴展示和介紹自己的探索內容,也喜歡翻看其他幼兒的記錄。隨著活動的推進,記錄行為就像海浪一樣席卷著越來越多的孩子,展現了他們向同伴學習的過程。需要注意的是,在指導幼兒記錄時,教師應準確把握不同幼兒科學活動的記錄特點,實施有效的指導,將幼兒的操作過程用圖片或者視頻呈現出來,站在孩子“身后”,發展幼兒的記錄能力。
通過以上觀察和分析,我對于教師如何在科學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引導幼兒主動探索,摸索出以下規律。
選材來源生活,一定要好“玩”。在選擇活動時,我們可以從幼兒的角度出發,同時還要教給他們正確地玩。科學探索就是孩子在玩中學的過程,教師要創設讓孩子“愿意玩”“動起來”的環境,提前準備科學適宜的材料,讓幼兒成為體驗與發現的小主人。在選擇內容、素材時要先思考:“這個活動好玩嗎?是孩子喜歡的嗎?他們的經驗是否足以開展這項活動?”避免孩子不感興趣的情況發生。
材料富于變化,一定要能“動”。在科學活動中,為了激發孩子的興趣,教師經常會投放豐富的材料,但是很多時候,材料的數量與孩子的興趣并不成正比,孩子有時無法與多種材料產生互動。其實在設計時,我們忘了思考“材料投放的作用是什么,為什么要這樣投放”。教師應從幼兒的年齡特點出發,讓材料為幼兒操作服務,讓材料與幼兒間的互動模式更多樣,激發幼兒主動探究的欲望。
過程留下痕跡,一定要可“見”。低結構的科學活動雖然沒有明確目標,但每個活動都有其相應的觀察要點。如何針對觀察要點引入相應的策略,是教師在設計活動時經常忽略的地方。記錄一方面能夠讓幼兒間實現思維的聯結,使幼兒從他人身上獲得經驗;另一方面能讓教師從側面了解幼兒的操作流程和背后的思考,更容易發現哪些孩子在主動探索、哪些孩子在盲目跟從,進而實施針對性的指導,真正做到“一個也不能少”。
(作者單位:上海市嘉定區江橋幼兒園)
責任編輯: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