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的田間地頭近年來流行這樣一句話,“過去種地全靠人,費時費力費精神, 如今種地是機械,輕松方便省時間。”這就是農耕生產工具創新發展的真實寫照。記者在農場采訪中看到,田野里千畝良田稻菽成畦,庫房里大型農機裝備整齊排列,全程智慧化監管……廣大農民正在走出一條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的現代化發展之路,被保留下來的傳統農耕工具見證了新中國70年的滄桑巨變。
扮桶糞桶獨輪車漸行漸遠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在傳統的農耕社會中,伴隨著勞動生產的進行,產生過不少的農耕器具。如釘鈀、鋤頭、矮釬、耜頭、犁鏵、水車、扁擔、糞桶等,對于老一輩的人來說,至今還記憶猶新。但是,也有部分的工具,早已散落在歲月的長河里,塵封在久遠的記憶中。
“莊稼一支花,全靠肥當家”,“肥料農家寶,莊稼不可少”,“種田不用糞,等于瞎胡混”,相信我們的父輩祖輩絕對不會忘記當年這些關于施肥的農諺。人和牲畜排泄所產生的糞尿,便是肥料的主要來源。
當年,為了加快擔糞的進度,就有一些人家使用當年鄉下常用的獨輪車,每邊裝上兩個糞桶來運送。難聞的臭氣直撲鼻孔,因此很少有人愿意推那裝著糞桶的獨輪車。糞箱的使用正好解決了這一問題。它是一個逞長圓形的木桶,其長度、高度、寬度和獨輪車車架的一邊完全相符。箱體上口一半用木蓋完全封住,一半在裝大糞時可開啟,裝好后能關閉。它的出現,既防止了大糞的溢出,又避免了臭氣的外泄,很受農家歡迎。一些生產隊外出裝運大糞時,才有五六輛載著糞箱的獨輪車,響著咿咿呀呀的聲音走在路上,場面十分壯觀。后來,板車出現了,它一車能裝運更多的大糞,獨輪車和糞箱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扮桶只是大集體時農村用來脫粒水稻的一種器材。它是長方形的一個矮木架,上面空著的框架中部有點微微隆起,中間由一細木棍支撐,然后再在上面安上一根根小竹竿,并連接兩邊的框架。小竹竿的間隔約二三寸。脫粒時,就把它置放在大木桶內。勞作的人們拿著一把把早已斫好的稻或麥,使勁在上面摔摜。噼啪噼啪,一下一下,那穗頭上成熟的稻子、麥子,便被擊打在小竹竿上時掉落下來。農戶把這樣的脫粒稱作為“扮禾”、“摜麥”。那年月,為了趕脫粒稻麥的進度,大人們常常把十幾歲的孩子也叫來,參與那噼啪噼啪的摜打。
別看扮桶原始,沒有脫粒機械的年代里,它和連枷、石臼、磨礱一起,是農村里主要的脫粒工具,更何況,它的脫粒速度遠比連枷等來得快,所以比較受農戶的器重。后來,推廣的人力打稻機,人們只需要在脫粒時用兩個人不停地踩動踏板,使帶著鐵刺的滾軸轉動就可,使稻子脫粒效率大大提高。再后來,有了依靠電力來驅動的電動脫粒機,只需手拿稻子或麥子放在飛轉的輪上即可,根本不用腳踩,工效成倍提高。扮桶就徹底失去了用武之地。
收割機、耕田機、無人機齊上陣
八月是豐收的季節。走進浙江省溫嶺市箬橫鎮東浦,處處散發著金黃的稻穗的陣陣清香,不少莊稼人正收割這份喜悅。在東浦泥城村,種糧大戶朱乃林正忙著把剛剛收割上來的稻谷烘干、裝車。71歲的朱乃林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上個世紀70年代,家里種了10來畝地,每天起早貪黑,也要大半個月才能收割完成,加上播種、插秧,一年到頭,一大家子人都在圍著水田地轉悠。費時費力不說,到頭來還只能勉強維持溫飽。后來的30年間,在經歷了人工插秧、耕牛犁地、人工動力打稻、人力搬運后,柴油機、拖拉機的出現,將人力從部分勞動中解救出來。二十幾年前,朱乃林舍棄了自家的耕牛,購買了插秧機、收割機,省時又省力地開展大規模水稻種植。眼前這位皮膚黝黑的收割師傅,是朱乃林從江蘇淮安專門請來搶收早稻的,他告訴記者,從事早稻搶收已有20多年經驗了,現在他一人駕駛一臺收割機,能完成全部操作,效率也比原先也翻了一番。收割工仲師傅回憶道,以前從拖拉機桂林三號開始收割水稻,一天收30畝就很好了,現在用久保田 988機器一天能收割60畝。據了解,今年,朱乃林種了1800多畝早稻,從犁地、收割到運輸,全部采用機械化耕種,所有環節都顛覆了傳統,連灑農藥都改用了無人機。
現代化工具推動生產方式變革
近年來,伴隨著改革的深入推進,安徽安慶皖河農場完成了公司化改造,進一步破除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快向現代農業企業轉型發展。如今的皖河農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土地效益不斷提升,成為遠近聞名的優質糧倉。
眼下的皖河農場,水稻已經分蘗拔節,正是病蟲害防治的關鍵階段。但是種糧大戶們似乎并不擔心,因為有農場農服公司的無人機飛防小隊給他們保駕護航。“以前植保主要靠人工,最早使用手壓式噴霧器,一人一天能打十幾畝地。后來出現了電動噴霧器,一天能打30畝地。現在使用植保無人機作業,一天能打300畝地,大戶們再也不用為打藥犯愁。”皖河農場農技推廣站負責人程大強說。
黃學璽老人對往年農忙搶收印象深刻:“以前割麥子全靠人工,能手一天最多割一畝地,后來生產隊調來了兩臺進口收割機。再看看現在的大型收割機,近5米的收割臺,一天能割四五百畝,整個農場幾萬畝地靠幾臺收割機四五天就收完了。”如今,在龍亢農場的廠房內,拖拉機、收割機、播種機等各種大型農機具整齊停放,像一臺臺戰車,隨時等待田野上的號角。
變化的不僅僅是農機具,生產方式也在悄然變化。龍亢農場種糧大戶顧獻林流轉了200多畝土地種植水稻。眼下正是水稻植保期,顧獻林早早預約了農服公司的植保服務,不慌不忙地來到田頭,大型植保機來到田間,不到一個小時,200多畝稻田植保作業完成。“以前種地全憑經驗,現在有了農服公司提供全程專業化服務,種地輕松多了,農戶樂當‘甩手掌柜’。”顧獻林說。有了農服公司的幫助,種地變得簡單。“需要農資打個電話就送到田間地頭。稻子成熟的時候,農服公司派兩臺大馬力收割機,我這200多畝地,半天就收完了。收上來的糧食不愁賣,直接由農服公司收走烘干倉儲。”
現代農業走向智能化
外形酷似“冷庫”、電腦控制溫度和濕度、秧盆整齊疊放,48小時可完成種子催芽……記者在湖南衡陽看到一種新穎的“催芽室”。長期以來,育秧是制約水稻全程機械化的一塊短板,而這種新型育秧方法,讓秧苗長得又好又壯,還不易受到天氣影響。在耕地環節,作為傳統農業機械的拖拉機,也涌現出不少新技術。中聯重科衡陽地區的農機經銷商孫永軍說,中聯重科拖拉機產品采用高花水田輪胎、液壓轉向器、防水裝置等,更加適應南方水稻耕作特點。有的還可以選配GPS和傳感器,對設備進行實時監測。
衡陽衡拖農機制造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屈平生說,國外有的拖拉機能做到耕地、平整、插秧“一條龍”,甚至實現“無人駕駛”。目前,國內農用拖拉機也在朝著智能化、多功能的方向發展。插秧環節,湖南省今年大力推廣一種由本地企業研制的“化肥同步深施機”。這種新型設備加掛在高速插秧機上,在插秧機作業時同步精準施肥,可減少化肥施用量30%以上。
對于糧食收割、烘干、轉運等后續環節,不少農戶也開始提前“儲備”新技術和新設備。衡拖農機制造公司的王洪明說,湖南制造新型農機在全國得到推廣。
開著一輛白色小汽車、穿著整潔的西裝皮鞋、講著先進的農業生產理念和技術……衡陽縣富農優質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準是“新農人”的代表。“我們共有68臺農機。”劉準告訴記者,目前,他租種了3000畝土地,由于采用全程機械化、智能化,雇工只要30多人。而在2011年,他最多時需要雇400多人。人工轉向機器、小農業轉向大農場、傳統農民轉向新農人,農業供給側正在發生質的變化。衡陽市農機局有關負責人認為,過去農業比較效益低、勞動強度大,現在由機器代耕、代插、代收,把廣大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
(本版稿件綜合《安徽日報》、中新社訊、新華社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