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6月20日,毛澤東題詞:“發(fā)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zhì)”,為新中國的體育事業(yè)指明了前進方向。從此,提高國民素質(zhì)、強健民族體魄就成為體育工作堅定不移的根本宗旨。在學校、工廠、街道和農(nóng)村的場院里,到處回響著廣播體操的旋律,躍動著體育鍛煉的身影,充分展示出新生共和國的勃勃生機。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群眾體育進入全面、規(guī)范發(fā)展的新階段,體育器材不斷換代升級,全民健身譜寫新華章。
獨特的“廣播體操”文化
全國政協(xié)第一屆會議召開并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中便規(guī)定,要“提倡國民體育”。可當時我國的體育事業(yè)毫無基礎可言。偌大一個北京城,只有一座正規(guī)的體育場——1937年修建的先農(nóng)壇體育場。除此之外,連一個帶看臺的籃球場都沒有。1951年11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套廣播體操正式頒布。這一天,由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籌委會、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衛(wèi)生部、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等九家單位聯(lián)合發(fā)出了《關于推行廣播體操活動的通知》。12月1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第一次播出了《廣播體操》的音樂。
北京的一位老市民回憶:當時政府機關和廠礦企業(yè)一般都有工間操,學校有課間操,軍隊也有出操制度。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從早晨6點半起,一上午就播好幾次廣播體操樂曲。那時候,學校出操率接近100%,廠礦企業(yè)也有80%以上的人做操。在工人體育館和北京體育館還經(jīng)常搞廣播體操比賽,人們做操的積極性非常高。沒有廣播的地方,一個口哨就能帶領數(shù)十人甚至上百人做完一套廣播體操。用廣播傳播手段,有組織、有領導地在全國開展做體操活動,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體育文化現(xiàn)象。我國自1951年頒布第一套廣播體操以來,至今已推出九套,平均五六年推出一套。廣播體操現(xiàn)已成為我國普及面最廣、參與人數(shù)最多、形成民族傳統(tǒng)的群眾性體育項目,并成為我國體育事業(yè)發(fā)展和全國人民體育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無器械“裸練”也快樂
“我是從上初中開始接觸健身活動的,一位體育老師帶我入門,一練就‘上癮’了,再也停不下來。”供職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某直屬機關的王宇是60后,在農(nóng)村中學念書的他接觸不到什么健身器材,主要練深蹲、俯臥撐和引體向上。“從那時候一直到大學畢業(yè),我每天都堅持做,一步一步加量、加頻次,那時候打下的底子還是挺不錯的。”他拍了拍結(jié)實的大塊胸肌,自豪地對記者說道。
? 上個世紀80年代以后,人們的生活逐步開始好轉(zhuǎn),健身愛好者漸漸多起來,由于條件所限,健身器械還是比較稀罕的物件,大部分人的健身活動都屬于無器械的“裸練”。快步走、跑步就是最主流的有氧運動,仰臥起坐、俯臥撐、引體向上、負重蹲起等肌肉力量訓練的方式較為常見。
當然,健身并非男性的“專利”,也是不少女性的愛好。供職于鄂爾多斯東勝區(qū)鐵路小學的60后教師李榮告訴記者,她至今還清晰地記得,當年跟著電視里的馬華跳健身操。“那時候電視機已經(jīng)開始多起來了,很多女同事都會按時按點兒地收看這個節(jié)目,跟著一起學,后來節(jié)目不播了,大家還經(jīng)常在晨練時約著一起跳健身操。”李老師回憶道。
請客吃飯變請人“流汗”
進入新世紀,經(jīng)營性的專業(yè)健身場所開始興起,成為不少健身達人休閑鍛煉的好去處。王宇告訴記者,現(xiàn)在健身房越來越多,條件越來越好,不少人都選擇去“燃燒我的卡路里”,他是呼和浩特市區(qū)一家健身房的常客,已經(jīng)在那里辦了很多張年卡了。
? “健身房里五花八門的大小型健身器械,功能比較齊全,可以全方位訓練肌肉,有指導老師陪練,還能和一起健身的朋友交流心得體會,互相促進和提高。”談到健身花費,王宇笑著說,“一年也就一兩千塊錢,現(xiàn)在大家收入高了,相信大多數(shù)人都能負擔得起,主要問題不是錢,而是能不能有恒心堅持,確實有些朋友一開始的時候決心很大,辦了年卡卻來不了幾次,我覺得最好的辦法是朋友們約起來,互相督促。”
健身房遍地開花,人們從請客吃飯到請人“流汗”,健身消費逐漸火爆起來。與此同時,專業(yè)化的健身服務也日益完善起來,不少健身機構都向用戶提供專業(yè)健身課程學習,也有很多健身愛好者為了科學鍛煉,聘請私人教練提供一對一的訂制化健身指導服務。在中央某駐呼和浩特機關工作的武雅麗向記者介紹,她的健身教練每周提供一次指導,“費用不便宜,但是人家就是專業(yè),每次練完那個叫一個‘酸爽’呀!”
小器械走進百姓生活
隨著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人們追求健康的意識不斷強化。一些小型健身器械開始走進老百姓的生活。“我是1996年上的高中,第一次見到同桌的握力器,就是手里握一個紅紅的橡皮圈,不斷握緊、放松、再握緊,一問他才知道那玩意兒是練手勁兒的。”內(nèi)蒙古錫林郭勒盟正鑲白旗居民敖森告訴記者,那時候不少男同學都喜歡通過健身來鍛煉力量。
一時間,在很多男生宿舍里,啞鈴成了常見的“玩具”,洋溢著青春活力的年輕人總會在睡前奮力揮舉,通過各種渠道學來的訓練動作塑造著成長中的肌肉和身材。“比起那些玩啞鈴的‘青銅’,我們宿舍的臂力棒和拉力器可以算是‘王者’了。”1997年考入內(nèi)蒙古大學的李剛已經(jīng)年屆不惑,仍然癡迷于健身活動。他回憶道,上大二時有個同學買了臂力棒,大家經(jīng)常比賽看誰做的次數(shù)多,另一個同學帶來一個裝有彈簧的拉力器,以擴胸動作為主,也能練背拉、斜拉等動作。“現(xiàn)在看來,越是簡單的器械越能發(fā)揮出更多健身功能,比如每個健身達人都離不開的啞鈴。”李剛說。
? 相比于男性的健身增肌和力量訓練,不少女性的健身活動主要以燃脂減重和身材塑型為目的,更偏好跳操、跳繩、打羽毛球、乒乓球等運動。
器械進區(qū)入戶 健身達人走紅
湖北省黃岡市 52歲的童細華住在黃州藝星湖景苑小區(qū),他酷愛體育鍛煉,每天晚飯后堅持走路。閑暇之余,小區(qū)的健身器械上,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對小區(qū)的體育設施和鍛煉場地十分滿意。“健身的器材現(xiàn)在都送到農(nóng)村來了,家門口也有了健身廣場,還有人教跳廣場舞,做夢都沒想到啊!”童細華說。
? 今年86歲的姜毅老人是河南新安縣體育中心門球場上的常客,過門、沖門、溜門、擊球……球場上,他的每一個動作都充滿著活力。提起健身運動,老人高興地說:“我和老伴兒80多歲了身體還能這么好,就是因為天天堅持打門球。這項運動不僅能鍛煉身體,而且還能活躍老年人的思維。從沒有頂棚的土場地,到如今鋪設著草坪的門球活動中心,我們老百姓健身鍛煉的條件越來越好了。”近年來,富裕起來的城鄉(xiāng)居民,對健康生活的熱愛和追求越來越高,場地健身設施在河南省各級政府的城市規(guī)劃里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僅僅新安這個50多萬人的豫西小縣,就有200多塊健身場所遍布城鄉(xiāng),這些擁有著專業(yè)運動場地、豐富健身器械的場所,每天早、晚都在見證著當?shù)厝罕娊∩淼臒岢薄?/p>
? 上海酷愛健身的段先生告訴記者,他家近期換了一套大房子,除了購買安裝跑步機,還買了劃船機和動感單車,加上之前的一些健身器械,“都進了我的家庭健身房,每周在家練練,挺方便的。”據(jù)了解,部分家境富裕的人在房屋裝修的時候就留出一間來,用于擺放各類家用的大型健身器材,作為專門的健身房。在上海市一家大型購物中心的健身運動產(chǎn)品銷售區(qū),營業(yè)員王女士介紹,近兩年來跑步機的銷量增長不錯,主要的消費群體是用于滿足家庭健身的需要。
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深度應用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化,讓神奇的智能健身向我們走來。手機記步、手環(huán)記錄運動量、APP顯示跑步軌跡……這些新鮮的健身輔助工具,新時代健身達人不斷涌現(xiàn)、走紅讓人追捧,健身正變成自覺的全民運動。(本版稿件綜合新華社訊、中新社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