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明遠
2019年3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報告《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續發展的挑戰與機遇》提出:“人工智能技術能夠支持包容和無處不在的學習訪問,有助于確保提供公平和包容性的教育機會,促進個性化學習,并提升學習成果。”201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指出,要“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應用”。可見,“人工智能+教育”正在引起一場教育革命。它改變著教育的生態、教育的環境、教育的方式、教育管理的模式、師生關系等。充分認識“人工智能+教育”的育人功能,是當前教育工作者遇到的重大挑戰。
“人工智能+教育”最主要的是教學方式的改變,是從教師的教轉變為學生的學。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改變單向傳授知識的方式。學生通過自我學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自己去探索,或者與同伴合作,互相探討。教師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優勢,幫助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設計科學的、合適的學習方案。人工智能、大數據,還可以作為教師的有力助手,幫助教師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幫助教師解決困難,幫助教師批改作業,替代教師一些機械式的勞動,減輕教師的負擔,使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和學生接觸溝通。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續發展的挑戰與機遇》報告中所說,“雙教師模式”包括教師和虛擬教學助理,“助理”可接管教師的日常任務,使他們有更多時間專注于對學生的指導和一對一的交流。
總之,“人工智能+教育”正在使教育發生重大的,可以說是革命性的變革。但是教育傳承文化、創造知識、培養人才的本質不會變,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不會變。
教育的本質可以概括為提高人的生命質量和生命價值。提高人的生命質量,就是說,一個人通過教育,提高生存能力,使他能過上有尊嚴而幸福的生活。提高人的生命價值,就是一個人通過教育提高他為社會服務的品德和能力,使他能為社會、為人類做出應有的貢獻。
未來,學校和教師不會消失。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研究報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中所說的,學校是人生走出家庭、走向社會的第一個公共場所,是人生社會化的第一步。兒童進入學校不僅學知識,重要的是要學做人,學會與人溝通和交往。有學者認為,未來學校要變為學習中心。但學習中心如果沒有教師的話,那只能說是自學,不是教育。教育必須具備學生和教師兩個主要要素。
信息技術、互聯網改變了教育環境和教育方式。但技術永遠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方法需要改變,但教師培養人才的職責不會變。
兒童的成長需要有思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教師的指導、幫助。人只能由人來培養,不可能由機器來培養。技術替代不了老師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教師永遠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八一學校與師生座談時指出的:教師是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是學習知識的引路人,是創新思維的引路人,是奉獻祖國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