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巧燕 吳歌

河南博物院現藏一件出土于輝縣琉璃閣甲乙墓甲墓東北隅戰國時期的青銅三翼鏃。鏃是由弓箭發展而來,隨著技術和設計的不斷改進,除了禮儀用之外,箭鏃的形制趨于簡約,那些不利飛行的設計得到改進,那些不合理的因素被取消。從體形較大、兩翼較寬,并有長而鋒利的倒刺,到最后形體變細長,不再過多地注重寬翼和倒刺,而更注重射程及穿透力。這些設計也反映了我國戰國時期,青銅箭鏃的制造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
青銅鏃(Zu)作為古代的一種常見兵器,不論是在中原地區,還是在其他地域,甚至在整個青銅時代,青銅鏃都是其發展歷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兵器。
鏃,俗稱“箭頭”,是箭鋌(ting)前端最具殺傷力的部分。由尖銳的鋒和張開的兩翼以及脊和鋌組成。由于矢鏃器形的特殊,所以它全身的各部分都有專名:前湍的尖頭稱為“前鋒”,而兩邊則稱為“翼”,翼上的銳利部分稱為“刃”,翼下垂的刺稱為“后鋒”,后鋒與脊相連處稱為“本”,中間為“脊”,脊后端與鋌連接處叫“關”,關后端的圓棍為“挺”。
河南博物院現藏一件1936年出土于輝縣琉璃閣甲乙墓甲墓東北隅戰國時期的青銅三翼鏃,其殘長5.1厘米,前鋒尖銳,截面呈三角形,有后鋒,有三翼,且分別外張翼后三分之二為鏤空狀,翼尾有波浪形細支撐與關相連。這種箭鏃的設計形式,不僅增強了箭的整體穩定性,也使箭在飛行過程中受到的空氣阻力變得更為均勻;而三翼之間形成的夾角則與血槽有著同樣的功能,使三翼鏃的殺傷力、穿透力大大增強,作為武器的物質更加明顯。眾所周知,我國戰國時期,隨著戰爭逐漸增多,士兵在戰斗中的防護措施不斷加強,牛皮甲在經過油浸等多道工序制作后,變得十分堅韌,一般的雙翼鏃已經很難將其穿透。于是,三棱鏃便順時而生,其鏃身呈三角形,但無外伸之翼。增加三翼之后,三棱變為三翼,三棱鏃脊上三條棱變成刃,鏃體形狀近似流線型,邊棱的益線不僅使箭在飛行時阻力更小,方向性更好,而且也具有更強的殺傷性能。另一方面,青銅鏃必須附在箭桿上才能遠射,桿的基部扣弦處被稱作“括”,括上占全桿五分之一處設有“羽”,羽則是用來防止箭在飛行時的擺動,鏇、桿、羽齊合后,就形成了一支完全意義上的“箭”。
要想了解箭簇的發展,就得先認識弓箭的歷史。弓和箭作為出現最早的冷兵器之一,在舊石器時代我們的先民就已經開始使用它進行捕獵。1963年在山西朔縣峙( zhi)峪村發掘出土的一枚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打制石鏃,加工精細,前鋒銳利。經放射性碳素測定年代,這枚長約2.8厘米的薄片石箭鏃的產生年代距今逾2800年,發明并使用弓箭的年代可以追溯至更遠的年代。現時,我們在《易經·系辭》中可以查閱到其明確記載:“弦木為弧,剡(yan)木為矢。”在這里,弧就是木制之弓,矢就是箭的古稱。
但是在現代的考古發掘中,我們難以見到石器時代的弓和箭桿,由于材質的原因,它們大多都沒有保存下來,但在這一時期出土的箭鏃卻十分豐富,不僅有石質、骨質的箭鏃,還有蚌殼、陶質等不同材料的箭鏃,且它們大都經過磨制,形狀多樣。而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部分箭鏃已經被人們磨制得規則對稱,十分光滑,與后來的金屬箭頭十分相似。
而青銅矢鏃則是在二里頭文化遺址中開始出現,其后才大量出土的。這一時期的矢鏃形體較小,翼的末端呈后掠式,鋌短,也有錐形頭和闊翼無后鋒的。商代早期矢鏃已大量使用,它的形制除一部分和二里頭文化時期的相同以外,另外還有短脊實鋌式的矢鏃。到了春秋中期,矢鏃兩翼張開,出現了鏤空鏃和三角形鏃。到了戰國時期,鏤空鏃已大量使用,這件戰國時期的三翼鏃典型地反映了這一情況。同時,在古代,裝箭的袋子一般被稱作箙(fu),由皮革或木制作而成。
和鏃的發展一樣,進入青銅時代以后,弓的形制也在不斷地得到改進和發展,使其變得更加富有彈力,箭的射程也變得更遠。到了商代,出現了用兩層以上材料粘成的合體弓,這樣一來,弓就變得更為強韌,大大延伸了箭的射程。而在商周時期,車戰中弓箭則是雙方主將執掌的主要兵器,從出土的實物來看,除了弓箭用木、竹制作的長弓、短弓、單弓和雙弓等,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更高級一些的復合弓開始面世。進入漢代后,為了適應步兵、水軍以及騎兵作戰的需要,人們制作了更加利于竇戰的弓箭,形成了虎賁(ben)弓、角端弓、雕弓、路弓和強弓等名稱形制不同的品種。
弓箭在古代被人們列為兵器之首,它不僅可以近射,還可以制作為遠程攻擊的武器。當時的王侯貴族們將其作為一門技藝,從小教習射箭,“射”也成為公卿大夫們必須通曉的“六藝”之一。射無論是在國君之間的會盟中,還是在貴族們的宴會上,都被視為一種尊貴的禮儀。而在民間,人們也將其作為一種禮節。比如家里生了男孩就在門口掛一張弓,期待男孩長大后勇武有力,能挽善射。
有了弓和箭,至關重要的就是持弓者的力量。在古代,人們拉弓的挽力,最終將決定箭的射程、穿透力以及其命中的精確度,一般弓箭的拉力都在120斤左右,力氣大的勇士則能拉開300斤的強弓。同時,由于射擊的對象不同,每支箭的桿、鏃的尺寸,以及形狀和重量都會有所調整和變化。在考古實例中,山西晉城長平之戰古戰場遺址,在一塊粗大的胯骨上還嵌進一個脊形“鐵頭銅尾鏃”箭頭,顯然是當年惡戰中射入的,可想而知,射出這樣的箭需要多大的力量。關于矢鏃,還有一段老少皆知的故事,這就是三國時“關云長刮骨療傷”。《三國志·蜀書六·關羽》中載:關羽曾被亂箭射中,箭身穿透其左臂。后傷口雖然愈合,但一到陰雨天氣,骨頭就常常疼痛。醫生說:“矢鏃有毒,毒入于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關羽便伸臂讓醫生切開傷口,而當時關羽正在宴請諸將,一邊喝酒吃肉,一邊療傷,“臂血流離,盈于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作為古代一種重要的武器,為了使弓箭的殺傷力得到提高,人們不斷地擴展箭的使用功能,把小小的箭鏃也設計得五花八門,從雙翼鏃到三翼式,從扁葉鏃、柳葉式再到血槽鏃、圓錐鏃,可以說其品種繁多,而河南輝縣甲乙墓的這件三翼鏃便是其中的一種形式。古時候打仗,軍隊常常以軍陣對壘的形式而展開,因此,想要先發制人,遠距離制勝,弓箭在其中的作用和地位就顯得十分重要。據唐代的《太白陰經·器械》中記載,唐一支軍隊編制一萬二千五百人時,裝備“弓一萬二千五百張,弦三萬七千五百條,箭三十七萬五千支”。弓箭手們如果在戰陣前以一字排開,拉弓射箭。千弓同射,萬箭齊發,那一定是矢如雨落,箭若飛蝗,一場殘酷充滿血腥的戰爭就此開始了。
實戰中的矢鏃,常常被加以特殊設計,如在鑄造鏃時帶上血槽、倒刺。血槽可以讓中箭人的血迅速流失,失去戰斗的能力,而倒刺能夠令中箭者痛苦萬分,無心再戰。為了進一步提高弓箭的殺傷力,古人還在矢鏃上涂上砒霜和其他毒藥,被射中的人、馬立刻呼吸困難、全身癱軟,可謂是“見血封喉”。
早在商代二里崗時期,三翼鏃和三棱鏃就已經并存,到戰國時期成為廣泛流行的武器之一,也是戰爭中最主要的武器之一,具有很強的殺傷力。從考古發掘中出土的此類鏃大部分都是尖鋒利刃的形式。相比之下,三翼鏃更突出附翼,三翼所形成的夾角使其在飛行中能夠均勻地受到空氣的阻力,具有更好的穩定性,并且遠程攻擊力更強,穿透目標的力度更強,因此在中國古代戰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總體來看,青銅鏃在經過戰爭中的實際應用和不斷的技術改良后,除了禮儀用鏃之外,箭鏃的形制趨于簡約。經過長期的實戰應用后,箭鏃得到不斷的改良和發展,那些不利于飛行的設計得到改進,那些不合理的因素被取消。從體形較大、兩翼較寬,并有長而鋒利的倒剌,到最后形體變細長,不再過多地注重寬翼和倒刺,而更注重射程及穿透力。這些設計,反映了我國戰國時期青銅箭鏃的制造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它的攻擊力和殺傷力也被發揮到極致,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當時人們已經充分掌握了機械設計、空氣動力等現代科學原理,并將它們應用到武器制造的實踐中,同時,青銅鏃的不斷發展也體現了我國當時先進的青鋼鑄造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