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宣




在河北博物院“戰國雄風古中山國”的展廳里,有一件陳列在上廳結束位置的文物,為上廳做了完美結束,它就是被英國著名科學技術史專家李約瑟稱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銅版地圖——中山王墓出土的“錯金銀銅版兆域圖”。
1977年深秋,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平山縣勘探了中山國都靈壽古城,當時發掘了5座中山王族墓和百余座平民墓。在國王的槨室里,考古工作者發現了這件令整個建筑史學界都為之興奮的文物,就是戰國中山國史上最有作為的國王的墓城建筑規劃圖。
兆域圖的整體器形是一塊長方形板,長度為96厘米,寬度為48厘米,厚度為0.9厘米,重量為29.5公斤,表面平整,厚度不均。器物背面的中腰兩側各有一個獸面銜環鋪首,獸面與銅版是一同鑄成的,環是鑄好后套在獸面模中鑄在一起的,銅版的正面是中山王陵區建筑規劃圖。這件兆域圖顯示出的信息包含了除經緯度外的現代地圖所有的基本要素,包括圖形、方位、比例尺、符號。首先,兆域圖上的圖形非常清晰明了,中心部分是用金線嵌出的五個方形享堂的輪廓線,最中間是王堂,就是王的享堂,輪廓線內有“王堂”字樣;王堂的兩側是兩個王后堂,其中一個是哀后堂,輪廓線內有“哀后堂”字樣,另一個是王后堂,輪廓線內有“王后堂”字樣,中間三個享堂的方形輪廓大小相同;最兩側是兩個較小的方形輪廓線,其中一個的輪廓線內有“夫人堂”字樣,另外一個字樣已經不清晰。五個享堂的外圍,是用銀絲線標識的墓的封土底邊——丘,丘再向外,是用寬銀片嵌出的“內宮垣”和“中宮垣”兩層宮墻輪廓線,銅版上方,內、中宮垣中央均設有門闕。沿著“內宮垣”的下邊,由左向右等距離地排列著“詔宗宮”“正奎宮”“執帛宮”和“大將宮”標識,它們的用途分別是陵園中主持祭祀禮儀、主管清潔、主管祭祀用品和看守陵墓的官員處所。其次,關于兆域圖方位的推斷也很巧妙,內、中宮垣南面中央設有門闕,門闕均位于圖的上方,經過與實地墓和哀后墓對照后,發現圖示方位為上南下北,與今天的地圖正好相反。再次,兆域圖的比例尺是經過專家詳細論證的,因為在“堂”“宮”兩部分,都刻有以尺為單位計算的長度,圖版中的尺寸與所注明的尺寸比例相同,換算后得知圖版的比例為1:500。“宮垣”部分以步注明距離,長度沒有比例。最后,兆域圖中既有表示圖中特指用途的文字,又有表示丘平、丘坡、丘跌等地勢高低的圖形,這些符號都顯示出這件文物雖是建筑平面設計圖,但它又包含了古代地圖所要求的制圖六體要素。通過上述的表現手法,兆域圖的內容被展現得簡單明確、一目了然,反映出中山國制圖工匠構圖知識非常豐富,也充分說明了制圖過程非常嚴謹。
兆域圖上鑄有3行42個字的詔書,位于王堂圖形上部,大意為:“國王命令司馬赒修建王陵葬域,要按照已經規定好的寬窄大小法度去修建,發生了問題耍依法處置。違法進出亡靈的死罪不赦,不執行王命的罪及子孫。銅版圖一件從葬,一件藏于王府中。”這段文字說明此兆域圖是王生前親自審定制成的,當時一共鑄造了兩件,另外一件應存放于大臣司馬赒的府上。
這件珍貴的文物在出土時并不是完好無損的,而是表面嚴重變形,并且碎裂成78塊銅片。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在考古工作中,工作人員發現中山王的墓葬曾經被盜,在墓室的頂部和北面都留著盜洞,當時盜墓賊們不僅偷走了珍寶,還放了一把大火把剩下的物品燒之殆盡。因為曾被大火焚燒,后來又被坍塌的建墓石頭壓砸,所以兆域圖出土時才會變形碎裂,直至經過文物修復工作者的妙手回春,才使得這件珍貴的文物以完好的面貌與后人相見。
兆域圖是中山王陵園建筑的整體規劃圖,但是這個設想在當年并沒有完全實現,根據銅版顯示,此陵墓應該有三座大墓和兩座小墓,但是實際上只有王和其前妻哀后的兩座大墓。這是因為王的前妻應比王去世得早,她先葬入其中,而其他三座陵墓的主人在王去世的時候仍然健在,后來由于中山國國力逐步衰落,到她們去世時可能國力已經不能再支撐建造陵墓和享堂;也可能直到中山被趙滅國時她們仍然尚在人世,這樣去世后也就不能再埋葬到這塊墓地之中了。
在考古發掘中,戰國中山的墓群一共出土了2萬余件文物,其中王族墓出土各類青銅器2800余件,這些器物雄健豪放、奇巧瑰麗,顯示出高超的鑄造工藝,散發著濃郁的戰國時代特點。從這些青銅器中不難看出,中山國在王執政時國力達到頂峰,一度十分強大,但是為什么會在短短十多年時間里就被趙國滅國呢?這是有多方原因的:在對外關系方面,中山國在“五國相王”后,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由“中立”政策轉變為“依附”政策,并且不斷改變依附和進攻的對象,結果四面樹敵結怨,陷入了孤立的境地。在對內政策方面,中山國十分重視學習中原各國的養士制度,卻忽視了農業生產和軍隊建設。再加上大臣之間勾心斗角,貪污受賄,后宮爭權奪寵,政治腐敗,國家實力日益衰落。但與此同時,其他諸侯國都在進行社會改革,限制貴族特權,提倡耕戰,富國強兵。特別是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改革后,即與秦國結成同盟,向中山國發起了連續十年的進攻,燕國也趁機進攻中山國。中山國內外交困,最終于公元前296年被趙國攻破都城。中山國成敗興亡的歷史教訓,特別值得后人深思與鑒戒。
我國在制圖方面歷史久遠,史籍中對于戰國時期地圖的記述有很多,制圖技術也已經相當發達,但是由于當時各種圖一般都是繪在木板或絹帛上,隨著歲月的流逝早已腐化成灰,所以直到中山王鋼版兆域圖被發現之前都沒看到過一件實物地圖。錯金銀銅版兆域圖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是目前所見唯一的戰國時期的地圖,也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建筑平面設計圖。西晉時期杰出的地圖學家裴秀曾總結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制圖理論——制圖六體,而兆域圖的出土把比例尺繪圖的歷史從西晉時期提前了500多年。
銅版兆域圖同樣具有世界意義。目前所知,世界上發現的早于銅版兆域圖的地圖有兩件。一件是巴比倫世界圖,距今約4500年,是刻畫在只有巴掌大的一塊陶片上;另一塊是距今約3400年的埃及金礦圖,繪在蘆草席上。但是這兩件地圖表示的范圍都很小,上面的圖形也很簡略,只是原始的形象地圖,與兆域圖是無法相比較的。兆域圖是世界上目前發現最早的帶有比例尺的建筑規劃圖,它所擁有的信息量足以滿足后人對中山王陵墓的科學復原和想象,為研究我國古代陵園建筑和建筑圖學提供了珍貴而準確的資料,可以說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國寶級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