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旭菁
去年,我教五年級數學,給全校數學教師上了一堂課題為“確定位置”的展示課。評課時,有教師指出對數對的書寫應加強,特別強調小括號不能丟,不能一講帶過,這樣學生不理解也記不住。過后我反思了這個環節,決定加以改進,變教師教授式為學生生成式。
改進前
提問1:班長坐在第幾列第幾行?(同時板書)
提問2:(課件展示班級座位表)你能找到班長的位置嗎?(學生指點)
教師串講:班長的座位在第4列第3行,還可以用兩個數來表示,寫成(4,3),數學上把這一對數稱為數對。(板書)
師追問:數對中第一個數表示什么意思?第二個數呢?
改進后
提問1:班長坐在第幾列第幾行?(生答并板書:第4行第3列)
師:下面請同學們記錄一下會議室的幾個位置,看誰記錄得又快又清楚。
師報:第3行第5列,第7行第8列,第5行第3列,第4行第5列,第6行第2列,第1行第6列。(越報越快,讓學生來不及,只能簡要記錄。)
提問2:你記錄了幾個,你是怎樣記錄的?
學生討論:怎樣記錄又簡潔又清楚?(小結得出數對的寫法并板書)
師追問:數對中第一個數表示什么?第二個數呢?
教師關注,鼓勵學生積極思維
思維活動是數學的核心,教師要善于啟發、引導、點撥、解疑,積極調動學生思考,使學生變學為思,真正投入到數學學習中。原來的教學模式是教師傳授知識給學生,課堂上,學生的思維跟著教師轉,學生的思路不會離開教師課堂預設的圈圈,這種教學方法很大程度上禁錮了學生的思維,難以培養學生為探索真理而勇往直前的精神。改進之后,在記錄教師所報的位置時,由于文字書寫復雜、速度慢,跟不上教師的速度,一些學生自然而然會產生速記或縮寫的想法。根據數學的簡明性特點和符號化特點,學生自主探索更簡捷的表示方法,其主動性和創造性得以釋放,數對的寫法應運而生。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鼓勵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引導他們自己總結和概括。
學生經歷,從具體到抽象
數學知識是一種抽象的知識,它的獲得需要擺脫具體事物的其他無關特征。本課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初步理解數對的意義,教學過程中,教師從學生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表著手,通過說一說中隊長的座位位置,引出第幾行與第幾列的話題。接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主動從第幾行第幾列中抽象出數對的表示方法,這符合學生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數學認知規律,有助于學生理解數對在確定位置中的作用。數對中的第一個數表示第幾列,第二個數表示第幾行;兩個數之間用逗號隔開,兩個數的外面要用小括號括起來。借助具體的事物和形象在頭腦中逐步建立一個抽象的邏輯體系,緩解具體與抽象之間的矛盾,從而促進學生的思維逐漸向抽象過渡,實現教學中學生數學思維由具體向抽象的轉化。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對數學符號化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同時也讓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得到釋放,在此基礎上提煉出數對的書寫方法,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用數對表示位置的簡明性和準確性。
總之,課堂上要創設寬松、活躍、和諧的氣氛,改變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勇于提出問題、思考問題,進而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樹立“人人平等”的思想,培養“人人善思”的習慣,激發“人人求新”的欲望,提出“人人動手”的條件,給予“人人成功”的機會,使學生會學、樂學、活學,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