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竺辰
摘要:體育已經是人類的一種生活方式,隨著群眾體育的普及和規模的擴大,它產生的社會價值也不可估量。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和內容分析法對群眾體育的概念進行闡述并論證了其獨有的社會價值。其社會價值包括促進社會健康,增強社會活力、休閑娛樂,促進人的社會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進社區和諧發展以及拓展經濟增長點。
關鍵詞:群眾體育;社會價值
群眾體育又稱群眾體育或社會體育,它是指人們自愿參加的,以強身、健體、娛樂、休閑、社交等為目的,小型多樣的社會體育活動。它具有這樣幾個特征:參與對象的廣泛性、活動時間的業余性、活動內容的娛樂性、參與目的的多樣性以及組織形式的靈活性,這些特征,使得群眾體育有著值得研究的社會價值。
(一)促進社會健康,增強社會活力
從社會健康的生物層面上來看,作為社會人,應該身體健康,精神飽滿。社會競爭的激烈性使得人們的工作壓力不斷增加,人們的身體活動明顯減少,很多人處于亞健康狀態,也導致了許多疾病,進而成為社會問題。在我國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政府為大眾提供了許多體育場地設施和體育公共服務,群眾體育變得觸手可及。通過參與體育活動,人們不僅能夠獲得身體的健康,還有心情的愉悅。個人的身心健康,是社會健康的基礎,社會的健康有賴于個體的身心健康;社會活力也有賴于個體的身心健康,體育不僅有益于個人的身心健康,而且還有助于提高社會的活力[1]。
(二)娛樂休閑,促進人的社會化
群眾體育的活動內容具有娛樂性,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業余時間,選擇自己喜歡的體育活動參與其中。群眾體育休閑娛樂價值主要表現在這樣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通過體育活動來消除身體上的疲勞,獲得心情的愉悅以及恢復生理的平衡;另一方面則是通過體育活動享受精神上的慰藉。
同時,群眾體育參與對于個人社會化具有重要作用。個體的社會化依賴于自然基礎、社會基礎、實踐活動三個因素,所以通過群眾體育這樣的實踐活動,可以促進人們之間的相互交流,認識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職業的人,豐富自身的精神生活;通過體育運動的大眾化,可以推動和促進人的再社會化。
(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群眾體育作用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健身強體,促進人們身體素質的提高[2]。形式多樣的群眾體育活動類別和形式能夠為人們的體育運動提供更加優質的條件,使得人們能夠強健其體魄,身體健康狀態不斷提升。第二,培養人們勇敢頑強、克服困難、超越自我的意志品質。群眾體育在促進人格形成,養成正確道德觀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體育活動是一個不斷超越自己追求卓越的過程,這些對于一個人內在品質的培養和陶冶有一定的作用。第三,培養人們團結、協作、競爭的社會意識。體育的活動形式很多都是以團隊為單位的,大家要相互配合,團結協作。第四,豐富文化生活,提高人們的生存和生活質量。群眾體育通過專門設計的各種各樣的身體運動,不同的人在運動過程中獲得特殊的身體感受,在鍛煉身體的同時達到“娛己”的目的。
(四)促進社區和諧發展
社區和諧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由于體育在社會參與、社會融入、社會治理和社會價值等各個方面發揮著獨特而有效的促進作用[3],所以通過群眾體育促進社區和諧,在如今高速發展的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意義。群眾體育具有包容性參與和社會化的特點,能夠擴大人們的活動領域,為社區居民的交流溝通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手段。通過開展和組織豐富多彩、群眾喜聞樂見的體育活動,可以豐富居民的余暇生活,培養居民的體育參與熱情,構建和諧的社區環境。
(五)拓展經濟增長點
開展群眾體育活動,不僅可以直接增強人們的體質,而且還間接刺激人們體育的消費意識。群眾體育活動開展的普及性和連續性可誘發和刺激人們增加體育消費,群眾體育的開展必定會涉及到體育場地設施、體育設備器材、服裝商品等行業領域,與經濟密切相關,是潛在的經濟增長點。互聯網時代目光聚集之處就有商機,群眾體育活動參與人數多,必有商業價值。例如,馬拉松以往都是政府舉辦的公益性賽事,近些年比較有名氣和規模的比賽如北馬、上馬、杭馬等,都實現了商業化運作且有不菲的收益。許多跑步健身類APP(悅跑圈、Keep等)以及廣場舞APP(糖豆廣場舞)也都獲得了資本市場的融資。
同時群眾體育的良性健康發展,能夠加速休閑體育產業的發展,與其關聯的其他產業也會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因此,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參與到群眾體育中去,我們需要建立功能性的產業化運作體系,提供多種類全方位的體育產品與服務,從而拓展經濟增長點。
參考文獻:
[1]仇軍.論群眾體育參與的社會價值[A].中國體育科學學會(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2015第十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中國體育科學學會,2015:3.
[2]王歡.論群眾體育與人的全面發展[D].天津大學,2010.
[3]任海.以群眾體育促進社會建設[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37 (09):1-9.
(:體育風尚2019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