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穎








這個世界不會與紙告別。只要人類還有瑰麗的夢想,還有綿長的記憶,還有不滅的愛,書寫便不會停止。
碎片化的時代里,每個人都在找尋完整的自己:高速運轉的生活中,我們仍需片刻寧靜。書籍、書店,總會為我們投下一片片“書蔭”,使我們的心靈得到慰藉。
安德烈·紀德說:“我生活在妙不可言的等待中,等待隨便哪種未來。”哪一種生活,都值得歡喜。紙短情長,唯愿以字當花。
想念,與紙為伴
從公元前三千年古埃及尼羅河流域的紙莎草薄片,到中國西漢時期的植物纖維的“紙”的雛形,再到東漢蔡倫造出的真正意義上的紙,人們利用笨重的竹簡記事的歷史終結了,人類文化的傳播與發展也更高效。紙除了用于書寫、記錄,還可以變身為各種藝術品——質樸的剪紙窗花、立體的紙扎風箏和燈籠、精致的紙雕、微縮景觀等。
紙是每個孩子童年離不開的玩伴。相信你的童年記憶中也有關于紙的純美畫面:稚拙的圖畫、手做的紙花、放進玻璃罐里的紙星星、輕巧的紙飛機、新年聯歡會掛在教室燈管下的彩色紙環拉花,還有即使笑倒在小伙伴懷里也要高高舉起的“東南西北”……小小讀書郎還要在每年開學日為每本新書穿上“新衣服”,讓包書皮成為開學典禮般的儀式。
英國一家兒童劇團用紙玩出了新花樣:他們策劃的諧趣紙偶劇叫作《紙美人》,這是全球首部“紙板屋”親子劇。主人公的家里有紙墻、紙窗、紙家具,連傲氣的主人公也是紙做的!突然有一天,調皮的“色彩”們接二連三地冒出來,單調的黑白空間立刻豐富起來,這一切都讓主人公始料未及。由此觀劇的孩子們對色彩的認知被激發出來,他們也許會幻想擁有一間彩色的房子,它的樣子,就是家的樣子。
人類創造文字,是因為鍥而不舍地想要記錄與表達。紙,便成為承接人類詩意與夢想的載體。一封手寫的書信總顯得真摯、貼心。因為書信,是一個靈魂通往另一個靈魂的橋梁,當你字斟句酌的時候,你正是在試圖敲開對方的心扉。落在紙頁上的文字,或喜悅或憂傷,或懷想或寄望,大江大海,至情至性;對親人的依戀、對友人的惦念,都能寄情紙上。
與紙相關的一切,總讓人想念。因為,它與愛有關。
期盼,與好書邂逅
感謝畢異、古登堡這些創造者們,把紙變成了書,讓閱讀變得更輕便。梁文道說過,“沒有人能幫你閱讀,就像沒有人能幫你吃飯”,道出了閱讀的真諦。以前的孩子只能看“小人兒書”,如今的孩子卻可以和各類紙書親密接觸,尤其是那些印裝精美的繪本和工藝繁復的立體書。
韓國童書作家白嬉娜致力于極具個性的繪本創作,在她的《云朵面包》中,貓咪一家在雨天把從天空飄下來的云朵烘烤成面包,吃下去便可以飛上天空。白嬉娜稱自己的家是“一個人的出版社”,她把不到半毫米的小燈泡和電線密密麻麻地連接起來,只為制造繪本中家家戶戶燈火通明的效果。繪本使用的半立體式圖片讓小讀者忍不住為那呼之欲出的真實感點贊。
由數百個紙藝零件手工拼成、場景逼真的《愛麗絲漫游奇境》,則是立體書收藏者的心頭之愛。幻想文學始祖劉易斯·卡洛爾的奇妙想象和插畫大師約翰·坦尼爾的古典插畫本就妙不可言,而立體書大王羅伯特·薩布達的立體部件設計,更是讓紙兔子長出了“毛”,讓帽匠喝茶的方桌立起來,讓雪白的桌布角更飄逸……
如果說《愛麗絲漫游奇境》是女孩子的美夢,那么號稱“全球最酷閱讀”的“神秘日志”系列,則令男孩子們尖叫。2003年,首本“神秘日志”在英國亮相,并斬獲有“書業奧斯卡”之稱的大英圖書獎。這個系列中的任何一本書都像是現代書籍工藝秀,僅《海底100天一一“鸚鵡螺”號海底大冒險》的封面就包含了八種工藝!全書“機關”遍布,每頁都有設計精巧的小物件,書中書、書中畫、游戲等五花八門的設置更是令人眼花繚亂,每個“小心思”都在挑戰紙質書制作的極限。
書海茫茫,愿你與好書邂逅。前人的智慧濃縮在紙頁間,被我們翻開、捧讀,而后在我們的腦海中開出璀璨之花。把時間“浪費”在讀書這件美好的事情上多么幸福!古人愛說“書中自有黃金屋”,現代人愛說“書里有詩,有遠方”。讀書的好處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即使我們知道了生活有更多的可能性或不確定性,仍愿意與這個世界溫柔相處。
如果,能在書店遇見你
我們無從考證世界上第一家書店何時出現,只知道目前仍在經營的“最老”書店是位于葡萄牙里斯本的貝特朗書店。它始建于歐洲啟蒙運動時期,早已成為里斯本的人文地標。書店櫥窗里的一張小小海報可謂世界上最酷的書店宣言:“我們目睹了一次地震、一場內戰、九任國王、十六任國家總統、四十八任總理、三代共和國誕生、六次政變、兩次世界大戰、柏林墻的倒塌、歐洲統一、歐元啟用……噢,別忘了,我們還在賣書!”一家書店,用這么悠久的歷史告訴了世人堅持與傳承的價值。
二十世紀的文學巨擘博爾赫斯在以但丁《神曲》為主題的演講中,談及自己因在書店邂逅三本小書而對那家書店念念不忘的往事。任時代變遷、科技發展,我們仍然相信,有意思的人需要書店,出色的書店總能發生有趣的故事。有了愛書的人、好看的書,還有那些不必有結尾的故事,書店會更加有魅力。
比如,“查令十字街”正因一本被譽為“愛書人圣經”的書信集《查令十字街84號》而出名。這本書記錄了紐約女作家海蓮和倫敦“馬克斯與科恩書店”經理弗蘭克的傳奇書緣。他們一生從未見過面,卻在世界的兩端聆聽彼此的喜怒哀樂,結下了一輩子的情緣,也成就了一段書店佳話。可惜世間已無查令十字街84號的舊書店,不過每年仍有世界各地的書迷到倫敦查令十字街尋訪。在愛書人的心里,“查令十字街84號”便是知音之間的暗號。
還有位于東京的“魔性小店”一一森岡書店。店主入行二十年,一周只賣一本書:他賣設計圖書《玩具與設計》時,就把小店布置成玩具店;賣繪本《臺燈》時,就辦一次衍生品展覽。因其獨特的經營理念和空間設計,這個只有十五平方米的小書店獲得了2015年紅點獎的最佳設計獎。買書的客人經常會帶著小禮物來店里攀談。一次,來看展覽的客人帶來自己做的面包,店里一位編輯品嘗后,立刻決定請出版社策劃以這種面包為主題的書籍。一次偶遇催生出一本新書,在書店結緣,就是這樣美好!
無獨有偶。一次,三位五十多歲的女士造訪了開在廈門鼓浪嶼一棟老別墅里的蟲洞書店。她們敲開書店二樓美術館的房間,問能不能在那里合影。當時正有外國藝術家駐店創作,三位女士告訴藝術家,她們就出生在這里。藝術家驚異于這奇妙的相遇,并以此為靈感創作出一首歌曲,題為《緣分》。
前不久,我在一家書店的童書活動中偶遇一對雙胞胎兄弟。他們的父親告訴我,全家人將所有的關注都給予了能力很強的弟弟,而哥哥“笨”,因而被冷落。于是我將哥哥攬入懷中,給他讀書。從未有過如此體驗的哥哥,開心得小臉通紅。我多么想讓每位爸媽知道,所有的孩子都值得被寵愛,將他們抱在懷里,才是為他們讀書的正確姿勢。離別時,我和哥哥約定:如果有緣再見面,他會為我讀一本書。
很想知道,他會為我讀什么……好的書店,吸引人的總是發生在那里的沒有結尾的故事,還有每位愛書者心里隱隱的企盼:如果,能在書店遇見你。